
丰年。《史记·天官书》:“风从南方来,大旱……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 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岁大穰。” 清 钱谦益 《己卯元日次除夕韵》:“蚤约邻翁占上岁,共看幡信到墙东。”
成年。 唐 李翱 《断僧通状》:“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上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上等年成,丰收之年
这是“上岁”最核心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上岁”常用来指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与“下岁”(歉收之年)相对。它强调收成优于普通年份,达到上等水平。例如《管子·国蓄》中提到:“岁适美,则市粜无予……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上岁之谷,适使籴三舍一;中岁之谷,籴二舍一;下岁之谷,籴一舍一。” 这里明确将年成分为上岁、中岁、下岁,并对应不同的粮食政策。参见《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相关词条。
泛指好的年景、丰年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上岁”可以泛指一切丰收、吉利的年份,不严格限定于“上等”中的最优,而是强调相对于灾年、荒年的好年景。汉代桓宽《盐铁论·力耕》中有:“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上岁丰穰,然后出贷。” 此处的“上岁”即指丰收之年。参见《盐铁论》原文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相关释义。
“上岁”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意义是指上等的年成或丰收之年。它主要用于描述农业收成状况,反映古代社会对农业丰歉的关注。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籍阅读或研究古代经济、农业文献时。
主要参考来源:
“上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àng suì,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农作物丰收的年份。这一含义来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时间的划分,常与“下岁”(歉收年)相对。
例句:
用于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某一年的情况,带有时间回溯的意味。
例句:
需注意与“上岁数”区分: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传统文化相关的语境中。
百岁背山起楼遍照层累常例钱掣搦赤悃驰名楚田单眼皮淡伫打算彫戈杜绝言路二学高位厚禄挂一钩子鼓竦函藏搰拉囏屯假撇欠阶级斗争介众狼虫类禡乐毅枣流襟螺杆猛虎添翼闷酒秘思木锨弄璋之喜喷子聘射前伐千家万户前宁人清輭清位秋行夏令齐整辱贱塞职觞觥渗濑沈禜霜鹯岁遗台吉驼马威迟五水蛮乡村相谑小戴斆颦邂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