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庄子》“得鱼忘筌”事,指托意于言辞。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 安期 庶可揖,天地得齐年。”参见“ 言筌 ”。
“寄筌”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文学词汇,其含义与《庄子》中的典故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庄子·外物》的“得鱼忘筌”典故。其中“筌”指捕鱼工具,庄子用“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应超越工具本身。由此衍生出“寄筌”一词,指通过言辞寄托深层含义,但最终要突破语言形式的束缚。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游称心寺》中写道:“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表达对佛理的领悟已超越文字表象。这种用法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言不尽意”的创作理念。
•言筌:与“寄筌”互为表里,指语言作为表意工具
•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提出的类似概念,强调把握精神实质
•不落言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提出的诗学主张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常用于文艺评论领域,形容艺术作品通过特定形式传递深层意蕴,如“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寄筌,引发观众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注:该词属于生僻词汇,现代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艺术评论中。
寄筌(jì quán)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是古代的文言词汇。下面将详细介绍寄筌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寄筌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寄筌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寸(cùn)和竹(zhú)。寸是右手部首,而竹是左手部首。根据笔画的划分,寄筌词共含有12个笔画。
《寄筌》一词出自马致远的《西华山梦溪笔谈》。据说寄筌是古代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会将信札或其他物品系在竹筌上,然后扔入河流,让河水顺流而下将其运送到目的地。因此,寄筌这个词就与传递信息、沟通等含义相关。
寄筌的繁体字为「寄籤」。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寄筌」的写法是「寄籤」,其中的「籤」用竹偏旁表示。这种写法更强调寄筌与传递信息有关。
「他用寄筌的方式向远方的朋友表达了祝福。」
寄别、筌船、寄托、筌室、寄怀等。
传信、传讯、通报、禀报、传达等。
乖离、隔离、断绝、脱离、分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