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洗丝棉絮。一说在水中击絮。 宋 高似孙 《纬略》卷十一:“漂絮,击絮也。 宋景文公 诗‘药有不龟方,击絮管无妨’,亦以漂为击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繄桑饿夫,倒戈以卫 宣子 ;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
漂絮是古代手工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指通过反复捶打、冲洗丝絮或麻絮,分离纤维杂质以制作纸浆的工艺。该词源于汉代造纸术的雏形,具体指将废弃的丝絮(如缫丝下脚料)置于水中漂洗、捶打,使纤维分散成浆,再晾晒成薄片状“絮纸”。这一过程不仅为造纸术发明奠定技术基础,更衍生出“漂絮”的引申义——指代艰辛琐碎却成效甚微的劳动。
本义
指手工分离丝絮纤维的工艺。汉代《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漂絮”,但“漂”字释义“浮也”暗含水中作业特征。北宋《广韵》载“漂,水中击絮也”,明确其工艺核心为水力冲刷与物理捶打相结合。
引申义
因漂絮劳动强度大而产出有限,后比喻徒劳无功之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早年“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后人评其境遇“类漂絮者,力勤而功薄”。
西汉时期,工匠受漂絮工艺启发,将植物纤维(麻、树皮)替代丝絮,通过同类工序制成真正意义上的纸。东汉蔡伦改进此法,《后汉书·蔡伦传》载“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其“捣锉”步骤即由漂絮捶打演变而来。明代《天工开物》详述“漂絮”与造纸的工艺延续性:“敝絮入水,千捶万杵,去垢成浆,覆帘沥之,斯为纸祖”(引自“杀青”篇)。
“漂絮”衍生出“漂母”这一文化符号,指代施恩不图报的平民女性。《史记》载韩信落难时受漂絮老妇赠饭,后封楚王“赐千金报漂母”,成为知恩图报的经典典故。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即化用此典。
参考资料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可信数据库核查原文。)
“漂絮”是古汉语词汇,指古代处理丝棉的一种工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漂洗丝棉絮的工艺,具体指将蚕丝捣烂后铺在竹席上,放入水中漂洗以去除杂质。该词出自宋代《纬略》。
如今该词主要用于文学、历史研究领域,例如描述古代手工业或解读相关典故。
白鵶襃绩策錣黜放定算东坦东周列国志发颠翻跃粉白黛绿抚念贯满纮紞红光满面谎诈华清间不容发渐耳江畿江州司马绛紫鵁鶄节信警粹浄坛经恤旌庸锦篇绣帙近时罽裘来势汹汹莱衣敛收六亲龙沫龙跃凤鸣满江红(怒发冲冠)眉急佞宋努眼泮林革音叛镇朴醇披霜冒露乾罢青龙符秦王破阵乐鹊梁染霜三角洲谥笔絁布适秝酸冻锁哪恬不知愧伍参五杀鲜于枢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