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考的意思、三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考的解释

(1).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颖达 疏:“言帝命羣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后汉书·朱浮传》:“然以 尧 舜 之盛,犹加三考……而閒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 宋 苏轼 《与蒲诚之书》:“然某尽今岁方得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资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则於 诚之 为太淹缓,安用也。”

(2).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三考者,试流外之官,一曰书,二曰计,三曰时务。”

(3).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何典》第九回:“虽然不是三考里出身,也该做此官,行此礼,谁知他却一味里吃食弗管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考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中分三次进行的考绩程序。具体释义如下:

一、本义:官吏考绩制度

指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分阶段考核的三次评定制度,通常包括“初考”“再考”和“通考”。

二、引申义:多重考核的统称

现代语境中可泛指需经多次审查或测试的流程,例如:

三、文化意涵

“三考”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循名责实”的治理智慧,强调长期观察与动态评估。其设计兼顾短期绩效与长期稳定性,如《文献通考·职官考》所述:“三考以定殿最,所以重名器也。”,这一制度对东亚官僚体系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三考”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一、古代官吏考绩制度

指通过三次考核(通常每三年一次,共九年)决定官员的升降赏罚。此制度最早见于《书经·舜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运作方式:官员每三年接受一次政绩评估,累计三次考核(九年)后,根据结果对贤能者晋升,平庸或不合格者降职。汉唐等朝代均沿用此制,成为古代官员管理的重要机制。


二、科举考试的三个阶段

明清时期,“三考”代指科举中的三级考试:

  1. 乡试:在各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
  2. 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考中者称“贡士”;
  3.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确定进士名次。
    考生需逐级通过,殿试后按成绩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等),成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核心路径。

三、官员选拔的考核项目

部分朝代(如清代)对低级官吏(流外官)的考核包含三项内容:

  1. 书:文书撰写能力;
  2. 计:财政计算能力;
  3. 时务: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通过这三项测试者方可晋升,体现了古代对官员综合能力的要求。

其他引申用法

现代语境中,“三考”偶尔被借用指代公务员考试体系,如“小省考、国考、省考”三类考试并称,但此用法非传统含义,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

“三考”的核心含义集中于古代官吏考核与科举制度,需根据史料或上下文明确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舜典》《随园随笔》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案察搏拊驳乱不打价儿不小可翅子触目警心楚雪贷子稻草诋斥螮蝀耳跟厢耳管干式跟从观感广陵散绝寒蝉鸿濑红泉环布惠义湖沼角鵄皦如驾轊连軏旧醅开房空气俚耳林钟龙盏卖乖弄俏梅和柳木罂缻南北卷嶷然黔黑骑驴酒旗帜鲜明权佞认供柔心沈稼史体庶衍死利岁赂条例司贴怪屠羊说王公枉禁伟瑰无上菩提淆譌宵烛蟹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