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大道。《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鑑於大清,视於大明。” 尹知章 注:“大清,道也。”
(2).指政治清明。《隶释·汉太尉杨震碑》:“立朝正色,恪勤竭忠,无德不旌,靡恶不形,将训品物,以济大清。”
"大清"是汉语中对"清朝"这一历史朝代的正式称谓,拼音为"Dà Qīng"。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1912)",由满族爱新觉罗氏建立,历经十二帝,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从历史学角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官方文献记载,该政权前身为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其统治特色包括满汉双轨官制、八旗制度和《大清律例》法典体系。
在文化层面,故宫博物院官网的档案资料显示,"大清"作为正式国号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钱币铸造(如"大清银币")和建筑题刻(如太和殿"建极绥猷"匾额)。该政权编纂了《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等重要典籍。
现代汉语使用中,根据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大清"作为历史学术术语主要出现在史学著作,如《清史稿》等文献。在文学创作中则多用于历史小说、影视剧作等语境,例如二月河《雍正王朝》中的朝堂称谓。
关于“大清”的词义解释与历史内涵,综合权威资料分析如下:
哲学范畴
《管子·内业》中“大清”指代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即“大道”。如“鑑於大清,视於大明”的表述,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洞察。
政治语境
汉代《太尉杨震碑》以“大清”喻指政治清明,形容国家治理有序、社会和谐的状态。这种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对理想政治的赞颂。
政权建立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取代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这一名称既承袭“政治清明”的治国理想,又蕴含五行学说中“水克火”(清属水,明属火)的政权合法性隐喻。
历史沿革
制度遗产
通过《尼布楚条约》确立现代国际外交范式,摊丁入亩改革奠定财税体系基础,多民族治理模式影响深远。
类别 | 原初词义 | 朝代引申义 |
---|---|---|
内涵 | 抽象哲理概念 | 具体政权实体 |
外延 | 适用于任何清明政治形态 | 特指1616-1912年的满族政权 |
语境 | 先秦至汉代的哲学/政治论述 | 明清史研究中的专有名词 |
如需了解清朝具体历史事件或制度演变,可参考《尼布楚条约》签订始末、八旗制度的社会功能等专题研究。
博裕城堡碜可可蚩笑雠应大傩倒身敦硕堕坏恩客风云月露抚背负才任气负耻浮查割制弓絃顾客环睨画土分疆徽芳隳心讲理金翼使级任钧览鲙具枯迳谰词雷淀联单帘试梨板冒颜沕滑明扬侧陋蹑蹀僻见平易铺天盖地器爱窃桃淇溪撒旖旎山嶞上德哨站沈审设卫是非颠倒使帐收离聚散田舍郎啼饥无二象口霞庄獬廌嘻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