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lk in mincing gait]∶小步走路的样子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古乐府《白头吟》
(2) [pace up and down]∶往来徘徊
(1).小步行走。 唐 权德舆 《从叔将军宅蔷薇花开太府韦卿有题壁长句因以和作》:“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駘荡发红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间,意动神流。” 冰心 《寄小读者》九:“当她在屋里蹀躞之顷,无端有‘身长玉立’四字浮上脑海。”`2.行进艰难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风举帆,踊跃碧虚,蹀躞於黄混水,号曰 望昊洋 ,依凭 延真岛 。此皆从来人跡不到之乡。”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珊珊》:“倐一红装屏角窥客,又一老媪上堂篝灯,蹀躞颇苦。”
(3).马行貌。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赠二君子》诗:“蹀躞騶先驾,笼铜鼓报衙。” 元 萨都剌 《题画马图》诗:“四蹄蹀躞若流星,两耳尖修如削竹。”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八:“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
(4).谓事情、文字等方面费斟酌。《太平广记》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法智》:“众求其诗,率然便诵二首云……自云:此作亦颇蹀躞。”
(5).佩带上的饰物名。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元昊 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 宋 张枢 《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緋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 * 、弓矢,穿靴,秃髮,耳重环,紫旋襴六袭。”
(6).颤动。 明 朱权 《卓文君》第二折:“我则见綉屏开花枝蹀躞,綺窗闲花影重叠。” 萧红 《看风筝》:“‘ 刘成 不是你的儿吗?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听了这话,他的胡须在蹀躞。”
(7).谓浮漫不庄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若箇蹀躞语,不宜贵人出得!” 何垠 注:“蹀躞,犹云琐碎也。”
蹀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动词,其含义随时代演变而丰富,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脚步细碎、缓慢行走的姿态,常带有徘徊、犹豫的意味。
例证: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
李白《长干行》:“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蹀躞青骢马,往曲复垂杨。”
形容物体轻微、频繁的晃动状态。
例证:
《聊斋志异·促织》:“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蹀躞而舞,触须则张。”
表示内心矛盾、行动迟疑。
例:他在门外蹀躞良久,终未敲门。
描述佩饰、马具等小物件随动作摇摆。
例:马鞍上的铜铃随马蹄蹀躞作响。
释为“小步行走;往来徘徊”,并引《乐府诗集》及李白诗例。
标注为“diéxiè”,释义:①小步走路。②往来徘徊。
在古诗词注释中强调其“步履细碎、徘徊不前”的意象特征。
综合《说文解字》及历代文献,解析字形从“足”部与“枼”声,本义与步履相关。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辞书及学术著作为准。)
“蹀躞”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
小步行走或徘徊
指人小步行走或来回踱步的状态。例如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中“安能蹀躞垂羽翼”,用“蹀躞”暗喻不得志时的局促徘徊。
行进艰难貌
形容步履沉重、行动迟缓。如明代谢肇淛描述海上航行“蹀躞於黄混水”,清代宣鼎描写老妇“蹀躞颇苦”,均指行动艰难。
马行的姿态
该词也可用于形容马匹行走时的动作状态,但此用法在文献中较为少见。
使用特点:现代汉语中,“蹀躞”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核心均与“行走姿态”相关,但可引申出徘徊、困顿等情感色彩。
白麾冰销长寿面长属车把势大步流星动身洞隙锻压恶狠狠梵策旛盖菲食薄衣焚祷摓衣戤米囤饿杀感忿诡说寒进悍目罕稀好人和谨后记花木瓜狐貉讲座尖恰恰郊寒岛瘦金书铁契九华云鞫正隆热马人男生惄惄牛屋浓黛墙合浅笑祈梦齐速秋兔毫榷扬忍俊森特省议石级双柑爽俐税丧顺手熟闲逃让托荤王冠渥采无有伦比献璞衔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