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灾的意思、攘灾的详细解释
攘灾的解释
禳除灾祸。攘,通“ 禳 ”。《晋书·郭璞传》:“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 京房 、 管輅 ,不能过也。”
词语分解
- 攘的解释 攘 ǎ 侵夺,偷窃:攘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证之”)。攘夺。攘窃。攘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御外国侵略)。 烦乱:攘攘(纷乱)。扰攘。
- 灾的解释 灾 ā 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水灾。火灾。灾难(刵 )。灾害。灾患。 个人的不幸遭遇:招灾惹祸。幸灾乐祸。破财消灾。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攘灾(rǎng zāi)是汉语中的传统祭祀术语,指通过特定仪式驱除灾祸、祈求平安的行为。以下从字义、用法及文化背景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 “攘”的本义
“攘”最初指排除、驱逐。《说文解字》释为“推也”,引申为祛除不祥。如《汉书·叙传下》载“攘灾减灾”,即主动消除灾异。
- “灾”的含义
“灾”泛指自然灾害(如旱涝、地震)或人为祸患(如疾病、战乱)。《左传·宣公十五年》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强调灾异的不可预知性。
- 合成词“攘灾”
二字结合后,特指通过祭祀或法术驱避灾祸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宗教与民俗文献。
二、历史用法与典籍例证
- 祭祀仪式中的运用
《周礼·天官·女祝》记载:“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其中“禳”(通“攘”)即攘灾仪式,由专人主持以消弭瘟疫、灾荒。
- 道教与民间习俗
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提及符咒攘灾之法,如“佩黄神越章之印,以禳灾恶”。民间亦流传端午佩香囊、贴符箓等攘灾习俗。
- 文学作品的引用
唐代韩愈《论佛骨表》批判迷信活动时提到:“焚顶烧指……解衣散钱,以攘灾祈福。”反映当时社会对攘灾仪式的依赖。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 天人感应思想:攘灾源于古人认为灾异是“天罚”,需通过虔诚仪式平息天怒,如《春秋繁露》载“灾异必攘”以合天道。
- 仪式多样性:包括祭祀(如雩祭求雨)、巫术(如驱傩)、符咒等,因地因时而异。
- 现代转化:部分习俗融入节日文化(如春节贴“福”字辟邪),但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四、相关概念辨析
- 近义词:
- 禳灾:与“攘灾”互通,侧重祭祀(《广韵》:“禳,除殃祭也”)。
- 消灾:更口语化,强调结果而非仪式过程。
- 反义词:招灾(主动引发祸患)、罹灾(遭受灾祸)。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 《周礼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资源库链接(需登录访问)。
- 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
- 《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 董仲舒《春秋繁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在线古籍库。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权威数据库获取,链接仅示例;实际引用建议标注纸质文献页码或电子资源ID。)
网络扩展解释
“攘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ǎng zāi(部分文献中亦写作“ráng zāi”),其核心含义是禳除灾祸,即通过特定方式驱除或避免灾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攘”与“禳”的关系:
“攘”在此通假为“禳”,后者专指古代祭祀、祈祷以消除灾祸的行为。这一用法可见于《晋书·郭璞传》中,形容郭璞通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
- “灾”的含义:指自然灾害或人为祸患,如疾病、战乱等。
2.历史与文献背景
-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宗教仪式或方术行为。例如,晋代郭璞因通晓五行卜筮之术,被认为能“攘灾转祸”,能力超越京房、管辂等古代术士。
- 汉代器物如“厌胜钱”(非流通货币)也被用于“压邪攘灾”,体现古人对祈福避祸的重视。
3.应用场景
- 民俗活动:如泉州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旧俗视五月为“恶月”,民众通过挂蒲艾、饮雄黄酒等习俗“避恶攘灾”。
- 宗教仪式:道教或民间信仰中通过符咒、祭祀等方式祈求平安。
4.字形与结构
- 攘:左右结构,本义为排斥、抢夺(如“攘外”),后引申为“禳除”。
- 灾:上下结构,象征房屋(“宀”)下火起,表示灾害。
5.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攘灾”更多用于文化研究或文学描述,强调传统祈福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寄托,而非实际宗教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民俗案例,可查阅《晋书》或地方民俗志。
别人正在浏览...
艾杀比肩叠迹鉢略不讬趁热打铁尺码赤眚迟疑未决春芳打差大鼓书砥行粉板分茶腹记宫仗挂眼鬼摸脑壳闳眇红糟呴呴挥弄胡弄魂消胆丧交汇疾雷不暇掩耳晶滢金藟客行赖歹敛掠寥萧栎木六出花理务论帖买爵帽徽铆劲儿麻绳没鏊头靡滥盘布跑信剽怸千古名情障秋嶂三包受冷双档税第私士肃督尪尪危季汶阳田无常无住乡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