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萧的意思、寥萧的详细解释
寥萧的解释
冷落;冷清。《晋书·庾翼传》:“ 翼 报曰:‘ 殷君 始往,虽多骄豪,实有风力之益,亦似由有佳儿、弟,故不令物情难之。自顷以来,奉公更退,私累日滋,亦不稍以此寥萧之也。’” 清 赵翼 《偶题》诗:“风雨寥萧昼掩庐,一编吟到夜窗虚。”
词语分解
- 寥的解释 寥 á 稀少:寥寥无几。寥落(稀少,冷落,如“疏星寥寥”)。寥若晨星。 静寂,空虚:寂寥。寥廓(高远空旷)。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萧的解释 萧 (蕭) ā 即“艾蒿”。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
专业解析
“寥萧”是一个古典雅致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景物的寂寥、萧条之态,带有清冷、空旷、稀疏的意境。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 寥:
- 本义指空虚、寂静,如《说文解字》释为“空虚也”。
- 引申为稀少、冷清,如“寥若晨星”。
- 萧:
- 本义指艾蒿类植物,后借指冷落、荒凉,如《诗经·小雅》中“萧萧马鸣”表风声凄清。
- 引申为萧条、衰败之意,如“满目萧然”。
二、词义解析
“寥萧”为同义复合词,强调寂寥与萧条的双重意境:
- 空间感:形容环境空旷无人烟,如荒原、秋野的冷清景象。
- 氛围感:传递凄清、落寞的情绪,多见于描写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衰败之态。
例:杜甫《后出塞》中“寥萧古塞冷”,描绘边塞苍凉肃杀之景。
三、文学语境中的运用
该词属书面雅语,多见于古典诗文:
- 写景:如“深秋草木寥萧”,刻画草木凋零的萧索画面。
- 抒情:借景烘托孤寂心境,如“庭院寥萧,独对残灯”。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收录该词,释义为“冷落;萧索”。
四、近义词辨析
- 寂寥:侧重寂静无声,情感浓度更高(如柳宗元“寂寥无人”)。
- 萧条:偏重经济衰败或景象荒芜(如“市井萧条”)。
- 寥萧:更具文学画面感,融合空间寂寥与视觉萧瑟的双重意象。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释义“寥”为“稀少;静寂”,“萧”为“冷落;衰败”。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综合释例古汉语复合词用法。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分析“萧”的草木意象引申义。
-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明确“寥萧”为“冷清萧条”义。
注:因该词属典藏词汇,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多现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本解读中。
网络扩展解释
“寥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áo xiāo,主要用于形容环境或氛围的冷清、萧条。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寥萧”意为冷落、冷清,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象或社会环境的寂静、荒凉状态。例如,可形容秋日萧瑟的庭院,或人烟稀少的街巷。
2.古籍出处
- 在《晋书·庾翼传》中,曾用“寥萧”描述一种因私事累积而导致的冷清境况:“自顷以来,奉公更退,私累日滋,亦不稍以此寥萧之也。”。
- 清代赵翼的《偶题》诗则通过“风雨寥萧昼掩庐”一句,渲染了风雨交加时书斋的孤寂氛围。
3.诗词用例
古代诗词中,“寥萧”常被用来增强意境:
- 王安石《古寺》:“寥寥萧寺半遗基,游客经年断履綦。” —— 描绘古寺的荒凉。
- 魏了翁《贺新郎》:“叹满城,阑风去雨,寂寥萧瑟。” —— 表现风雨后城市的冷清。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萧索、寂寥、冷落。
- 反义词:繁华、喧闹、热闹。
“寥萧”通过简练的二字,生动传递出一种孤寂、疏离的意境,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需更多诗词例证或古籍引用,可参考中的具体诗句。
别人正在浏览...
拔赏蚕器宸衷痴骸愁烦吹腔楚砧出诛单丝不成线胆小如鼷大渍顶趟丢丢秀秀抵牙儿趸当独用风烈风瘵府佐恭行天罚瓜割河宗烘托渲染化募获旗箭靶子见轻剪伤井里制九等句星诳动来附冷幽幽陵傲龙山三老镂象南熏泥塘千里借筹清华大学跂行喙息仁寿镜热熟颜回三人成虎深切著明守默数码吮嘬説诱搜拏岁数苕苕同恤土断未始五陵豪气物形哓呼袭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