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常的意思、无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常的解释

(1) [anicca;anitya;impermanence]∶佛语。生灭变化不定

法令亡常。(亡通“无”。)——《汉书·李广苏建传》

反复无常

(2) [name of a ghost]∶迷信的人指人将死时勾魂的鬼

(3) [pass away]∶婉辞,指人死

一旦无常

详细解释

(1).变化不定。《书·蔡仲之命》:“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后汉书·西羌传序》:“﹝ 西羌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亦可以观万物之无常,览时之倏来而忽逝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小老头的脸孔像天色一样的无常。”

(2).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 汉 牟融 《理惑论》:“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百喻经·伎儿作乐喻》:“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则今释氏所谓‘人身难得’无常迅速,二言也。”

(3).人死的婉词。 晋 法显 《佛国记》:“共诸同志游歷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君前所求物,聊用为别。”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天那!着谁人送我无常!”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忆前年曾以布面《外套》一本见赠,殆其时已有无常之感。”

(4).旧时迷信所谓勾魂之鬼。《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阎君 得旨,便差无常小鬼,将 重湘 勾到地府。”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


变化不定。《易·乾》:“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孔颖达 疏:“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常"是汉语中兼具哲学深度与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事物变化不定、不可预测的特性。《汉语大词典》释为"变化无定",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即暗含时间无常之理。该词常与自然现象组合使用,如"天气无常""世事无常",突显客观规律的不可掌控性。

二、哲学宗教概念 佛教核心教义"三法印"首条即为"诸行无常"(《杂阿含经》),强调一切现象皆处于生灭变异中。道家典籍《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同样印证这种变化观,形成东方哲学特有的辩证思维。

三、民俗文化引申 唐宋以降,民间将"无常"具象化为阴司勾魂使者,《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塑造出"黑白无常"形象,其手持"见者皆惊"令牌的造型,成为生死无常的视觉符号,反映古人对生命有限的认知。

《汉语大词典》第2版 《杂阿含经》卷十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民俗文化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无常”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汉语词典定义
    指事物变化不定、无法永恒保持固定状态。例如“反复无常”形容人的态度多变。此外,民间迷信中“无常”也指勾魂的鬼差(如白无常、黑无常),或作为死亡的婉辞(如“一旦无常”)。

  2.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反常、多变
    • 反义词:恒定、平常

二、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1. 定义与意义
    佛教将“无常”(梵语Anitya)列为三大法印之一,强调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有为法)必然经历“生、住、异、灭”的过程,没有永恒存在。例如生命、情感、自然现象均处于持续变化中。

  2. 分类

    • 刹那无常:事物在极短瞬间(如“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不断生灭。
    • 一期无常:事物在较长时间内经历完整生命周期,如人的生老病死、草木的荣枯。

三、现实启示与应用

  1. 积极视角
    无常揭示了苦难的暂时性,为困境带来希望,例如佛教认为“痛苦因变化而终将消散”。

  2. 消极挑战
    变化的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焦虑,如喜爱之物因无常而失去(如衣物因体型变化无法再穿)。


四、扩展阅读建议

若需更深入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金刚经》或权威词典释义(来源:、3、4)。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之心白象简搬斤播两暴师甏子鼻洞不识东家谄谀捶鈎出境从动丛糅箪食豆羹登览吊环斗骑风飡水宿丰民冯云山浮热汉陵花工怀喜回文锦尖快嘉植寄家鸡鞠罝罔看头蜡蒂令慈禡牙眉尖麋胶暮古母字拏云攫石能言家霓节牛箧蟠木朽株飘风披发缨冠清倌人诎约商山翁舍近务远双珠束柴庶産司南松江鲈鱼谭柄调档铜盘奁子罔极狎敌歇马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