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行的意思、节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行的解释

节操品行。《战国策·楚策一》:“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以高兄,无礼。” 颜师古 注:“谓请守母冢,自为名节而表异行,用以矜高於兄耳。” 宋 梅尧臣 《观居宁画草虫》诗:“权豪不可致,节行今仍独。”《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贱妾无媒苟合,节行已亏,岂可更事他人。”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要之,国有政党,非直政事多垢黷,而士大夫之节行亦衰,直令政府转为女閭,国事夷於秘戏,此盖法家所深惎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行”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析

“节行”一词属汉语复合词,由“节”与“行”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人的品德操守与行为准则。以下依据权威辞书及文献用例详释其义:

一、基本释义 指节操与品行,强调人在道德准则上的坚守与日常行为的表现。

《汉语大词典》释为:“节操品行。”

《古代汉语词典》释为:“节操,操行。”

此义强调内在德性(节)与外在实践(行)的统一,是评价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例如《汉书·贾谊传》载:“节行以报其上”,即指以高尚的节操品行回报君上。

二、深层内涵

  1. 道德坚守

    “节”本义为竹节,引申为气节、操守,如忠节、名节;“行”指行为、德行。“节行”合称,特指在逆境或诱惑中坚守道德原则的行为品质。如《宋史·忠义传》中表彰人物“节行可称”,即赞其临难不苟的操守。

  2. 行为规范

    古代文献中常以“节行高洁”“节行贞固”形容品行端正、持身严谨之人。如《后汉书·列女传》记班昭“节行法度”,体现其言行符合礼法规范。

三、文献用例佐证 《资治通鉴·唐纪》:“铨综节行,褒贬善恶。”——指考核官员的操守品行以行赏罚。

《明史·选举志》:“考察之法,以节行著者优先。”——说明节行是古代官吏考评的核心标准。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3.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含《汉书》《后汉书》《宋史》《明史》).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权威出版社及典籍名称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节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描述人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节行”由“节”和“行”组成:


详细解释

  1. 核心内涵

    • 指个人在言行中保持谨慎、庄重,注重社会规范与自我修养,不轻率行事。
    • 常与“名节”“德行”关联,如《汉书》提到“言节行以高兄”,即通过恪守节操彰显品行。
  2. 历史出处

    • 最早见于《战国策·楚策一》:“高主之节行”,指推崇君主的品德。
    • 宋代梅尧臣诗作中亦用“节行”赞美坚守操守的人。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战国策》《汉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面生边炮笔墨官司兵难簿列不试糙米穿漏辞达大风篇打馆顿牟嚲翠房御发足飞控附卷謌诗钩逮顾柯毫忽鹤迹艰地歼殄简兮嘉享金鱼虫客室恪守链烃力夫例监令嫒眉飞目舞冥行密查磨了半截舌头目染内亲外戚赔价朋会平分破滞破冢陗核青黄沟木青铜海去雄杀并收怜书籍熟泥四天天匠挑牙五内如焚武射小还小勇心浮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