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活字的意思、铜活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活字的解释

铜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 朝鲜 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 中国 明 代 弘治 正德 年间(1488-1521年),在 无锡 、 常州 、 苏州 、 南京 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 清 雍正 四年(1726年), 武英殿 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亦省称“ 铜字 ”。《清会典事例·内务府三十·武英殿库作》:“铜字库,库掌一员,拜唐阿二名,专司铜字铜盘及摆列等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活字的汉语词典释义

铜活字(tóng huózì)指以铜合金为材料铸造的活字印刷用字模,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重要发明之一。其核心特点是单个字模可重复组合使用,推动书籍大规模生产。


一、基础释义

  1. 字形与字义

    • 铜:金属材质,硬度高、耐磨损,适合反复印刷。
    • 活字:独立单字模,区别于整版雕刻,可灵活排版。

      来源:《辞海》(第七版)"活字印刷"条目。

  2. 技术特征

    采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字模表面需精细打磨以确保印墨均匀。常见合金比例为铜80%、铅10%、锡10%,以平衡硬度与熔点。


二、历史源流与演变

  1. 起源争议

    中国学界主流认为铜活字始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无锡华燧"会通馆"印书,早于朝鲜《直指》的金属活字记载。

    来源: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鼎盛时期

    清代武英殿聚珍版采用25万枚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标志官方大规模应用。字体仿宋体,排版采用"套格"技术。


三、文化价值与影响

  1. 知识传播革命

    铜活字推动明清通俗文学、农书、医籍普及,如《三国演义》早期刻本依赖活字技术传播。

  2. 中外技术交流

    朝鲜《直指心经》(1377年)使用铜活字后,其技术经琉球传入日本,影响江户时代印刷业。

    来源: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四、权威文献佐证


参考来源实体文献

  1. 吕敬人. 《书籍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2. 钱存训. 《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 科学出版社, 1990.
  3. 国家图书馆《武英殿聚珍版丛刊》影印本, 2010.

网络扩展解释

铜活字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中使用的一种金属活字,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铜活字是以铜为材料铸造的单个反文印刷字模,用于活字排版印刷。其制作方法为:先用黄杨木刻出阳文正字,翻制砂模后注入铜液形成阴文反字。

  2. 起源与发展

  1. 别称与相关术语
    铜活字在文献中常简称为“铜字”,清代官方机构还设有“铜字库”专门管理相关材料。

  2. 技术特点
    相较于木活字,铜活字更耐用且字形稳定,但铸造成本较高,多用于官方或大规模印刷项目。其工艺融合了雕刻、翻模和金属铸造技术,体现了古代手工业的精湛水平。

注:需注意“铜活”在部分语境中为独立成语,意为刻薄言辞(如),与此处印刷术语含义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半拉闭囚楚界处士星打拱丹溜打砌登云履彫甿堤火凡胎浊骨佛头青拊循鲠切勾核海错豪末浩然之气诃护衡鉴环扣化鱼觳食急放即即记录凈饭王紧抓积日絫久集弦胶既月诳丐蜡泪理迹没淘剩谋阙欧剑千念青笺球鞋漆作三远沙隄伤势圣代沈住气世卿识曲首告松笠擿埴索涂通前至后退田沃若乌金详刑宪掾小父小酒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