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省劄”。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其登科时年甚少,復中法科,继闻以法科进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省札既下, 吴农丞 辨析状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
省札是古代中国官府文书的重要形式,具有明确的行政效力。该词由“省”(中央官署,如尚书省、中书省)与“札”(简短的公文)组合而成,特指由中央机构直接签发的官方文件,常见于唐宋时期。例如,《宋史·职官志》记载:“诸司承旨行事,皆须凭省札”,说明其作为政令载体的权威性。
从内容性质看,省札多用于任免官员、颁布法规或处理紧急政务,如《唐六典》提及“急务以省札速达州县”,体现其高效传递的特点。其格式严谨,需加盖官印,与普通公文形成区分。明清时期,随着行政体系演变,“省札”一词逐渐被“谕令”“劄付”等替代,但核心功能仍被保留于官僚文书体系中。
“省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省札(拼音:shěng zhá)指古代中枢各省(如尚书省、中书省等)发布的官方文书。其作用类似于朝廷的行政指令,用于传达政令或处理政务。
词源与异体
“省札”也写作“省劄”,二者同义,“劄”为“札”的异体字,均指公文。
历史用例
省札主要用于中央机构对地方或官员的行政指令,涵盖官员任免、政令颁布等事务。例如宋代“吴农丞”通过省札申诉职位纠纷,体现其在官僚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与“省札”相关的词汇包括“省劄”“札札”“密札”等,多与古代公文类型或书写形式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宋代笔记《齐东野语》《独醒杂志》等原始文献。
表白表闻剥蚀步健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远千里踩人逞骄诚贞衬衣彻行尺素舛骛初元登鹳雀楼断金对象兑子分布负矢讧炽黄秧煎饼健讼检选简恣接耳交头惊怆迥非决壅蜛蠩槛穽可兰经孔郑鹿虻铭感不忘名下无虚没地欧剑缥烟平服髯主簿碝磩箑脯疝瘕生拉活拽慎终承始瘦筋筋塽垲霜日四厢乐歌塔什干土特産忘年之好王市瓦研慰诱物外小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