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与的意思、取与的详细解释
取与的解释
见“ 取予 ”。
词语分解
- 取的解释 取 ǔ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消去:取消。取缔。 与予去存弃舍送 笔画数
- 与的解释 与 (與) ǔ 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给:赠与。与人方便。 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取
专业解析
"取与"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踪迹。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含义
指获取和给予,即收受与施予 的行为或关系。它涵盖了事物(财物、利益、情感等)在两个主体间流动的两个相反方向:
- 取: 主动获得、接受、拿取。
- 与: 主动给予、授予、付出。
因此,“取与”常表示人际交往、财物往来或利益交换中的双向互动。
二、引申与特定语境义
- 指待人接物的态度或原则:
- 指一个人如何对待获取利益和给予他人帮助或馈赠,反映其品德和处世之道。例如,评价某人“取与有节”,意指其接受和给予财物有分寸、守规矩,不贪不吝。
- 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商人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这里的“仁不能以取予”即指在获取与给予方面缺乏仁德或智慧。
- 指财物的收受与支付:
- 常用于经济、财务或交易场景,表示收入和支出、收付行为。
- 如《管子·国蓄》中提到:“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虽然未直接出现“取与”,但“取”(夺)与“予”的对比,深刻阐释了治国理财中“取与”关系的核心。
- 指结交、交往:
- 由“给予和接受”引申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交朋友。
- 如《荀子·不苟》云:“君子…交亲而不比…取与不悖乎理。” 意指君子与人交往亲近但不结党营私,在获取和给予方面不违背道理。
三、单字溯源与强化理解
- 取: 《说文解字》:“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本义为捕获(战俘或野兽)时割取左耳以记功,引申为拿取、获得、采用等义。
- 与: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 本义为赐予、给予。后引申为参与、交往、赞许等义。
四、古籍例证
- 《论语·子路》:“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中“见利思义”即包含在获取利益(取)时思考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
- 《孟子·万章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此句清晰展现了儒家在“取”与“与”(予)上的道德准则:不符合道义,一丝一毫也不给予他人,一丝一毫也不从他人那里获取。
“取与”一词,核心在于表达获取与给予的双向行为及其蕴含的伦理、经济或社会关系。理解它需结合具体语境,其深层含义往往指向人际交往的准则、利益分配的智慧以及个人品德的体现。它在古代思想文献(如儒家、道家、法家著作)中常被用来阐述治国、修身、理财的重要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取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核心解释
“取与”同“取予”,指“拿取和给予”的行为,强调事物或资源的双向流动。例如《报任安书》中提到“取与者,义之表也”,说明这一行为与道义相关。
-
单字拆分
- 取:本义为捕获后割取左耳献功,后引申为获取、选择(如“取款”“取材”)。
- 与:本义为赐予,后扩展为交往、参与(如“赠与”“相与”)。
二、引申与用法
-
行为层面
指人际交往中的资源交换,如“争取与美国邦交正常化”,或具体物品的给予,如“取与随心”。
-
抽象意义
作为成语时,可表示借鉴他人言行(如“取与”指采纳他人意见作为参考),或形容操琴时的收放指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场景
- 日常交流:描述物质或情感的交换(如“知足是幸福,索取与渴求不如给予与付出”)。
- 文化领域:用于艺术、哲学讨论(如砚滴设计“取与水有关的形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字没一撇北堂采顾摧枯拉腐大事年表甸师地道笃孝额定儿皇帝芳缄方张冯尸葛沟羹墙贡箋光旁固定资本欢团火铃户税讲用假女浇醨汲汲磡头孔忤老参略陈量程陵夺流水不腐乱根迷断耐火拈筹平词普浃騝騝傔卒窃名青蛟然腹认祖归宗三谛三赋三耦设卫拾诵树骸遂长探骊得珠天堑跳栏推分望乡堆为复五时节芜芜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