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冯尸的意思、冯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冯尸的解释

古代丧殓中的遗体告别仪式。《礼记·丧大记》:“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於臣抚之,父母於子执之,子於父母冯之,妇於舅姑奉之,舅姑於父抚之,妻於夫拘之,夫於妻、於昆弟执之。” 郑玄 注:“冯谓扶持服膺。” 孔颖达 疏:“尊者则冯、奉,卑者则抚、执。” 陈澔 集说:“冯之者,身俯而冯之。”《仪礼·士丧礼》:“卒敛彻帷,主人西面冯尸,踊无筭,主妇东面冯亦如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冯尸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古代丧葬礼仪密切相关,具体指在丧礼过程中,死者亲属伏在尸体旁痛哭或举行相关仪式的行为。以下从释义、语源、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核心释义

“冯尸”中的“冯”通“凭”,意为倚靠、依附;“尸”指死者遗体。合指亲属伏于死者遗体旁哀哭或举行告别仪式的行为。该词承载着古代丧礼中“尽哀”的伦理要求,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眷恋与送别之礼。《仪礼·士丧礼》记载的“冯尸”环节,需由嫡子或主丧者执行特定的抚尸动作。

二、语源与字形演变

  1. 通假关系

    “冯”为“凭”的古字,见于《说文解字·马部》:“冯,马行疾也”,后借作“凭”表示依凭。在丧礼语境中,“冯尸”强调生者身体贴近遗体的动作形态。

  2. 礼仪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丧大记》:“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规定亲属依尊卑顺序行此礼。郑玄注:“冯,谓扶持尸身”,说明其包含肢体接触的仪式行为。

三、文化背景

“冯尸”属于周代丧礼“小敛”环节(为死者更衣后)的重要仪轨,具有双重文化内涵:

学术参考文献:

  1.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仪礼·士丧礼》(战国),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仪礼译注》。
  3. 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言》:“冯,依也”,考释通假用法。
  4. 杨天宇《仪礼译注》对“冯尸”仪轨的现代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冯尸”属专业古汉语词汇,相关研究多见于古籍及学术著作,建议查阅权威出版社点校文献获取完整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冯尸”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遗体告别仪式,特指亲属或不同身份者在逝者入殓前,通过特定动作表达哀思的礼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该仪式源于《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要求亲属依尊卑顺序依次靠近遗体,通过“冯”(俯身扶持)、“抚”(轻抚)、“执”(握住)等动作表达哀悼。

  2. 仪式等级与动作差异

    • 尊者对卑者:如父母对子女、君主对臣子,采用“抚”或“执”等较轻的接触方式。
    • 卑者对尊者:如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需以“冯”(身体前倾贴近遗体)表达深切悲痛。
    • 平辈之间:如兄弟之间,则用“执”的动作。
  3. 流程规范
    仪式遵循“父母先,妻子后”的顺序,主人(逝者长子)需面西而立,主妇(逝者妻子)面东而立,完成动作后行“踊”(顿足痛哭)礼。

  4. 词义考据
    “冯”通“凭”,郑玄注《礼记》解释为“扶持服膺”,孔颖达进一步说明动作差异体现尊卑关系,陈澔则强调“冯”需俯身贴近遗体。

此仪式集中体现了古代丧礼中“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通过肢体语言强化宗法制度下的身份差异。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礼记·丧大记》及《仪礼·士丧礼》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鼇头八街九陌崩倾本象滮洒厂臣猖肆蝉翼澄峻雠尅道同契合澄结电场强度殿负顶趟断线风筝贰心耳性蕃殖封守告饥鲠亮公门桃李怪嗔迒蹄函丈后蜀见讥燋悴交公窖货骄炕甲乙帐景阳钟金块珠砾蹻跖康复医学连抃菱芡面约黏沫年事已高捻子跑槽撇呆打堕敲碁青坂情味瞿唐峡取嫌弱孤丧魄桑榆景食味方丈疏俭肆赦竦杰速帖沓集五色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