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普及,遍及。 唐 狄仁杰 《请曲赦河北诸州疏》:“昔 董卓 之乱,神器播迁。及 卓 被诛,部曲无赦,事穷变起,毒害生人,京室丘墟,化为禾黍。此由恩不普浹,失在机先。”
“普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普遍而彻底地覆盖或遍及,常用来形容恩泽、政策等全面渗透到每个角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文献用例
唐代狄仁杰在奏疏中以此词批评政策执行不彻底:“此由恩不普浃,失在机先”,指出因恩泽未普及,导致局势失控。
近义词与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史籍原文。
普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解救、救助。它多用于形容给予帮助、拯救他人的行为。
普浃是个由“日”和“工”两个部首构成的汉字,共有12画。
普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济”字。最初,“济”字的本义是过河、渡水,现为引申为救助、帮助。
普浃的繁体是「普濟」。
在古代,普浃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它的写法是「普救」。
1. 他用尽全力普浃了那个落水的小孩。 2. 志愿者们每天都在普浃无助的人们。
普浃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 普浃无私(指广泛而无私地救助他人)
- 普浃众生(指拯救、救助众多的生命)
- 救济(指给予帮助、救助)
普浃的近义词是救助、解救、援助。反义词则是置之不理、无视、抛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