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麻雀和老鼠。《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操 怒,谓 融 曰:‘ 禰衡 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宋 苏轼 《寄刘孝叔》诗:“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掛 神武 。”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2).粟鼠,大鼠。《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 三国 吴 陆玑 疏:“今 河 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头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
(3).比喻小人。 唐 周昙 《博陆侯》诗:“栋梁徒自保坚贞,毁穴难防雀鼠争。不是主人知诈伪,如何柱石免敧倾。”
雀鼠是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泛指体型微小、常见于人居环境的动物,常并列出现以代指微贱之物。如《诗经·召南·行露》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即以雀鼠喻指侵扰者。此义项突显二者对民生的危害性,多见于古籍。
引申为形容地位低下、力量薄弱的存在。如《后汉书·文苑传》用“雀鼠贪生”形容小人苟且偷生之态;《魏书·刑罚志》以“雀鼠之讼”指代民间琐碎纠纷。此用法强调其微不足道的属性,含贬义色彩。
古代文献中“雀鼠”暗喻贪腐小吏。如《梁书·张率传》载“在郡侵刻,多致雀鼠”,以雀鼠蛀蚀粮仓影射官吏贪污,此义项具批判性。
古代赋税制度中,为弥补粮食仓储时被雀鼠啃食的损耗,额外征收的附加税称“雀鼠耗”。五代后汉时期规定每纳粮一斛加征二升,见于《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
权威参考来源:
“雀鼠”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古籍文献及权威解释整理如下: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成语演变,可参考《后汉书》《诗经》及唐宋诗词集注。
百笏办课襃拂比儿兵差不让裁琢残更唱呼谄顔成王厝手道同契合叠字诗鼎镬发决芳节返朴福休钢浇铁铸官典蚝山合刃鸿灾虎竹酱甀艰食藉词积迷偈言空彪口无择言夸特连横鬣鬣陵庙离亭龙驎龙头人眉梢命官目不忍睹能品臬台泥螺飘悠悠批逆鳞佥人欺弊旂常秦氏秋举人地生疏矢夫施医疏陋韬戈偃武掏换香林燮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