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b] 全部或部分在地面之下,或者全部在地面之上存放尸体的房屋
陵墓与宗庙。《后汉书·陈忠传》:“ 河閒 託叔父之属, 清河 有陵庙之尊。”《南史·谢裕传》:“ 安泰 以令史职拜謁陵庙,为御史中丞 郑鲜之 所纠,白衣领职。”《新唐书·姜謩传》:“故事,太常职奉陵庙。”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八:“在陵庙下的一段平台上安置着一对大铜鼎,左右各一。”
“陵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陵庙指古代帝王的陵墓与宗庙,是祭祀和纪念帝王的重要场所。其中,“陵”指帝王或贵族的墓地,规模宏大且依山而建;“庙”则是供奉祖先或历史人物的祠庙,承载祭祀功能。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陈忠传》:“河閒託叔父之属,清河有陵庙之尊。”后世如《南史》《新唐书》等史书均有提及,如《新唐书·姜謩传》载“太常职奉陵庙”,说明其与古代礼制密切相关。
布局与形制
陵庙建筑多依山而建,包含陵园、祭祀区、神道等部分。例如,汉代陵墓四周筑夯土墙,设门阙;唐代以山为陵,神道两侧立石像;明清则发展出“宝城宝顶”结构,体现等级威严。
社会功能
作为政治性建筑,陵庙彰显帝王权威,如《礼记》记载葬具规格严格区分等级。同时,厚葬传统和祭祀活动强化了忠孝伦理观念。
在文学或口语中,“陵庙”偶被比喻为权势显赫的地位,如“官员地位如陵庙般崇高”。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保留其原始历史含义。
山西运城舜帝陵庙是典型代表,始建于唐代,含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现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遗址。
“陵庙”既是古代帝王安葬与祭祀的建筑群,也是礼制与权力的象征,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陵庙(líng miào)是指帝王、贵族等显赫人物的陵墓和祭祀场所的总称。该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阜”和“宀”,其中“阜”表示山丘;“宀”表示房屋。根据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可以得知“陵庙”二字是由山丘和房屋组成的,意味着陵墓坐落在山区,并且还有建筑物。
“陵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在古代,帝王和贵族享有尊贵的地位,在他们死后,为了纪念和奉承他们,人们便会在山区修建陵墓,并且在陵墓旁边建造祭祀场所用以举行祭祀仪式,称为“陵庙”。这些陵墓和祭祀场所被视为帝王和贵族永久居所和神圣场所,代表着对他们的崇敬和敬意。
在繁体字中,陵庙与简体字一致,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陵庙的写法也没有发生变化。它依旧由“阜”和“宀”组成,表达着相同的含义。
以下是对“陵庙”一词的一些使用例句:
与“陵庙”相关的组词有:陵墓、祭祀、墓地。
与“陵庙”近义词有:神庙、神殿、祠堂。
与“陵庙”反义词有:佛塔、道观、教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