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精品。多指书画、诗词等艺术作品。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能品上》:“ 韦鑾 官至少监,善图花鸟、山水,俱得其深旨,可为 边鸞 之亚, 韦鑾 次之,其画并居能品。”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 芾 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六法三品》:“故气韵生动,出於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絶,传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王国维 《人间词话删稿》十六:“ 稼轩 《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絶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於神者。”
"能品"是中国传统艺术评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艺术作品在技艺层面达到精熟境界,但尚未达到"神品""逸品"等更高层次的审美范畴。该术语最早见于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记》提出的"神、妙、能、逸"四品论,后被北宋黄休复调整为"逸、神、妙、能"的品第序列。
在具体释义层面,《中国美术辞典》将"能品"定义为:"画家对客观事物有准确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技法熟娴,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对象,但缺乏独创性和气韵生动的特质。"这表明"能品"作品具有工整严谨、形似逼真的特点,例如明代仇英的青绿山水、清代郎世宁的宫廷绘画,都被视为能品的典型代表。
从艺术发展史角度考察,《中国书画鉴定基础》指出:"宋元以降,'能品'逐渐成为职业画师的代称,与文人画家追求的'逸品'形成雅俗分野。"这种品评标准深刻影响了中国书画创作方向,清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强调:"能品虽工,终落匠气,当以神韵为尚。"反映出传统文人对纯粹技术表现的审慎态度。
来源参考:
“能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能力与品德的结合,用于评价个人综合素质。例如:“能品是职场中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不过此用法较少见于传统文献,可能是现代语义扩展。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典、唐代画论及元代画论等原始资料。
八蕃半班保中编述床帐出梅玼玼达观知命单调骶骨狄克推多动掸凤眼窗汾神分身将奋意赴约干法干谒工资分含香署含虚好外横沴怀妊矜哀金瓯无缺驹光过隙开铺课则滥官污吏连鼓铃网萝菔萝藦妙解明朗眯齐谬悠拿捕能掐会算劈正斧浅猥切肤轻爂肉屏风山汉身故矢书时训赎命四休居士孙登啸肃啓停节望江楼往天仙草先河下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