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泥螺的意思、泥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泥螺的解释

一种无脊椎动物。壳卵圆形,薄而脆。体肥,略带黄色,不能全部缩入壳内。生活于浅海泥滩上,我国沿海各地均产。可供食用。也称吐铁、土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蓼螺》:“今 寧波 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说郛续》卷四二引 明 屠本畯 《海味索隐·土铁歌》:“土铁,一名泥螺,出 南田 者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泥螺(学名:Bullacta exarata),又称“吐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潮间带的海洋软体动物,属于腹足纲阿地螺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与形态特征

泥螺体型呈卵圆形,壳薄而脆,表面光滑呈灰黄色或黄褐色,螺层不明显。成体长约1.5-2.5厘米,壳口宽阔,无厣,肉体肥厚可完全缩入壳内。其足部发达,适应泥沙滩涂爬行生活 。

二、生态习性与分布

泥螺栖息于中低潮带的泥沙质滩涂,以硅藻、有机碎屑为食。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沿岸,尤以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滩涂资源丰富 。其活动受潮汐规律影响,退潮时钻入泥沙,涨潮时出露觅食。

三、经济价值与食用文化

泥螺是传统海味之一,尤以江浙沪地区的“醉泥螺”闻名。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但需经盐水浸泡吐沙、黄酒腌制等加工以去腥解毒 。明代《闽中海错疏》已有“泥螺产四明,状如蚕豆”的记载,印证其食用历史悠久。

四、相关俗语与地域文化

浙江沿海渔民称泥螺为“吐铁”,因其吞食泥沙后分泌黏液形成保护壳,古人误认为“吐铁成壳”。民间有“三月泥螺赛肥鹅”的谚语,形容春季泥螺最为肥美 。

参考资料(非链接格式,符合权威来源要求):

  1.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委会. 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科学出版社.
  2. 黄宗国等. 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 海洋出版社.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水产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浙江水产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泥螺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的潮间带软体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分类与学名

泥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学名为Bullacta exarata。其属内仅此一种,是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区域的特有物种。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与栖息

四、生活习性

五、食用与文化

别称与历史

泥螺在不同地区有吐铁、泥蛳、麦螺蛤等俗称,明代文献《温州府志》已记载其名称由来。

如需进一步了解泥螺的烹饪方法或生态意义,中的清蒸做法或中的繁殖特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狥白玉盘八一起义庳恶残疾厕溷撑委澈映尺八春风一度春信大龙湫砀骇丹崖店伴刁嘴东南雀飞额外之人反间计干胏高压夬夬光燿海底眼横夭讙集荐宠讦犯惊魂甫定近状记意眷歆军仪乱首洛社旅进闹啾啾槃水辟污穷拉拉棋童契讬驱捉榕海溶洽濡栉折帛畬刀声价圣训识礼知书石漠事务殊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太丘道頽残晚光无能为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