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艰食的意思、艰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艰食的解释

粮食匮乏。《书·益稷》:“暨 稷 播,奏庶艰食鲜食。” 孔 传:“艰,难也。众难得食处,则与 稷 教民播种之。” 唐 李商隐 《赛荔浦县城隍神文》:“嗟我疲民,每虞艰食,寒耕热耨,始望於秋成。”《宋史·神宗纪一》:“令监司戒飭州县省事,劝民力田,民有艰食者振之。”《清史稿·德宗纪一》:“以近畿亢旱, 直隶 、 山东 暨 河南 、 河北 等府小民艰食,諭长官抚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艰食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环境恶劣或物资匮乏导致食物获取困难的状态。《尚书·益稷》已有“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的记载,其中“粒”指代粮食,隐含了早期社会对食物稳定性的需求与艰难获取的对比。

从构词法分析,“艰”本义指土质坚硬难以耕作(《说文解字》释为“土难治也”),后引申为困难、不易;“食”则包含物质层面的粮食与动词性的进食行为。二者结合形成的偏正结构,既保留农耕文明对土地产出的依赖认知,又衍生出社会经济学层面的供给困境。

在古代文献中,该词多用于描述特殊时期的生存危机。如明代宋濂《送陈生子晟还连江序》载“岁比不登,民艰食”,准确反映了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短缺现象。清代方志文献中“艰食”常与“赈济”“平粜”等政策术语并现,构成古代荒政体系的重要观测指标。

现代汉语使用中,“艰食”的语义场已从实体粮食短缺扩展至文化隐喻层面。在生态文学领域,该词被借喻为工业化进程对传统食物体系的冲击(如梁鸿《中国在梁庄》中的乡村饮食变迁描写),这种跨维度的语义迁移保留了原始词义中的危机意识与生存焦虑。

网络扩展解释

“艰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艰食(拼音:jiān shí)指粮食匮乏,即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导致食物短缺的状态。例如:


二、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益稷》:“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孔传注解为“艰,难也”,指在难以获取食物的地方,需通过耕种解决粮食问题。


三、相关成语:艰食鲜食

在成语“艰食鲜食”中,“艰食”特指人力耕种所得的五谷粮食,而“鲜食”则指自然获取的鸟兽鱼鳖等鲜货,合称代指劳动成果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例如:


四、现代使用

如今“艰食”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古代灾荒、民生艰难的场景,如“直隶、山东等府小民艰食”。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可通过成语“艰食鲜食”了解其延伸含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尚书》《宋史》等文献,或访问相关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暝笒隋雠释垂训词社村书大庆韇丸讹字泛败丰林氛烟浮世甘限文书格涩关税同盟鬼蛱蝶闺牖辊弹鼓蓬蓬海渚恒论皇城家累千金诘对解疑鸡笼禁路卡奔塔利亚湾考判科则孔雀扇麟趾硫酸明远奈烦凝瞩抛尸贫冻磬折勤虔穷薄球鞋屈沱日积月纍善权省发审计沈溺蛇皮适罚诗翰诗哲剜肉医疮卫藏污水坑舞文细岑稀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