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匮乏。《书·益稷》:“暨 稷 播,奏庶艰食鲜食。” 孔 传:“艰,难也。众难得食处,则与 稷 教民播种之。” 唐 李商隐 《赛荔浦县城隍神文》:“嗟我疲民,每虞艰食,寒耕热耨,始望於秋成。”《宋史·神宗纪一》:“令监司戒飭州县省事,劝民力田,民有艰食者振之。”《清史稿·德宗纪一》:“以近畿亢旱, 直隶 、 山东 暨 河南 、 河北 等府小民艰食,諭长官抚卹。”
“艰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艰食(拼音:jiān shí)指粮食匮乏,即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导致食物短缺的状态。例如: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益稷》:“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孔传注解为“艰,难也”,指在难以获取食物的地方,需通过耕种解决粮食问题。
在成语“艰食鲜食”中,“艰食”特指人力耕种所得的五谷粮食,而“鲜食”则指自然获取的鸟兽鱼鳖等鲜货,合称代指劳动成果与自然资源的结合。例如:
如今“艰食”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古代灾荒、民生艰难的场景,如“直隶、山东等府小民艰食”。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可通过成语“艰食鲜食”了解其延伸含义。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尚书》《宋史》等文献,或访问相关词典来源。
《艰食》是指在困难或贫困的环境中勉强维持生计、吃简单且营养不足的食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简陋的饮食。
《艰食》的拆分部首是「艮」和「食」,其中「艮」的笔画数为4,「食」的笔画数为9。
《艰食》一词源于《礼记·玉藻》:“夫艰食俭饮不苦于内,而劳无获于外。则艰食者何以乐其身哉?”可见,这个词在古代已经有所出现。
在繁体字中,「艰食」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艰食」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艰食」两字以相同写法出现。
1. 在那个困难的时期,人们只能艰食度日,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
2. 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从不抱怨,默默地接受艰食。
艰难、艰苦、食物、食品、饮食
简餐、勉强维持、凑合吃
丰衣足食、享受美食、美餐一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