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常水或酸性水。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六:“二 广 有草名胡蔓,以急水吞之即死,慢水即缓死。”按,胡蔓指马钱科的胡蔓藤,俗称断肠草(与 江 南所称断肠草的雷公藤不同),含有剧毒成分钩吻碱。如将胡蔓与常水或酸性水同服,此种生物碱易于溶出,中毒反应就会较快出现。如与慢水(碱性水或含有某些重金属离子之水)同服,其有毒成分不易溶解,可延缓肠道内的吸收过程,中毒反应较慢出现。
“急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古代文献中的特定含义
指常水(普通水)或酸性水。这一用法源自宋代李石《续博物志》的记载:胡蔓藤(俗称断肠草)若与常水或酸性水同服,其含有的钩吻碱会快速溶出,导致中毒反应加速。该解释常见于古代医药典籍,强调水质对毒性的影响。
现代引申的比喻义
指湍急的水流,并引申为危险、困难的境地。例如“急水难渡”比喻应对棘手局面,需保持冷静。此用法多出现在文学或日常表达中,如描述河流险段(“有的弯很急,水泥杆拐起来非常困难”)。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古代文献中的“急水”是具体的水质分类,而现代用法偏向自然现象或抽象比喻。若涉及古籍解读,需优先参考第一种含义;若为日常表达,则第二种更常见。
急水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指的是水流奔涌迅急的状态或地方。通常用于形容河流、瀑布等水流的速度快、力量大。
急水的部首拆分为水(氵)和疾,共有10画。
急水一词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左传》一书,形容水流猛烈流动的情况。
急水的繁体字为「急水」。
在古代,急水的写法与现代相似,都是由「氵」和「疾」组成,写作「急水」。
1. 欣赏着山间急水奔流,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2. 小船在急水中摇摇晃晃,仿佛要被水流卷走。
急流、急川、急湍、急滩、急岸、急逝等。
湍急、奔腾、激流、洪水。
缓慢、平静、澄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