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见“ 薪采 ”。
(2).同“ 薪柴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知微》:“ 知微 既至,则究其窟宅,广备薪採,伺候集聚,因环薪纵火,众持兵刃,焚煞殆尽。”
亦作“ 薪採 ”。1.打柴。《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 徐彦 疏:“薪采犹言采薪也。”《战国策·秦策四》:“筑 刚平 , 衞 无东野,芻牧薪采莫敢闚东门。”《宋书·武帝纪中》:“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採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
(2).指打柴的人。 晋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进为徇 汉 之臣,退为开 吴 之主,而蒸尝絶於三叶,园陵残於薪采,臣窃悼之。”
“薪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打柴(动词)
指砍伐或收集柴火的行为。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提到“薪采者”,即指打柴的人。
例句:《战国策·秦策四》载“芻牧薪采莫敢闚东门”,描述打柴者不敢靠近城门的情景。
打柴的人(名词)
指以砍柴为生的人。如《宋书·武帝纪》提到禁止对“小民薪采渔钓”征税,侧面反映当时薪采者的社会地位。
同“薪柴”(名词)
指用作燃料的柴木。例如唐代《集异记·韦知微》中“广备薪采”指准备大量柴火用于纵火。
“薪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砍柴行为及相关群体,需结合语境区分动词与名词含义。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薪采》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薪水和职位地位。在古代,官员的薪水和职位地位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这个词也可以用来表示官职或职务。
《薪采》的部首为艹(草字头)和木(木字底),分别代表植物和木材。它的总笔画数为16。
《薪采》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周礼·天官冢宰·职官》中就有记载。《薪采》的繁体字为「薪採」。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不同。对于《薪采》这个词,古代可能以甲骨文或金文的形式书写。
1. 年底了,公司给我们每个人加了点薪采。
2. 她在公司里的薪采一直不错,所以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薪水、薪金、薪资、采购、采集、采纳
薪水、薪酬、薪资
丢采、失职、无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