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裹餱粮 ”。
“裹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指将干粮(糇)用布包裹(裹)起来,便于携带。最初用于描述行军或远行时准备食物的行为()。
引申含义
比喻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即“防患未然”。例如《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描述周人先祖公刘带领族人迁徙时准备物资的情景()。
文献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后晋代干宝在《晋纪总论》中也有引用,均指代携带干粮的实用行为()。
军事背景
古代军队出征时会“裹糇粮”,即包裹干粮作为行军储备,逐渐演变为成语,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方言保留
在湖南等地方言中仍保留“携带食物”的原意,但日常使用已较为罕见()。
成语化表达
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引用,强调“提前储备”或“有备无患”的抽象概念,例如:“面对气候变化,人类需裹糇而待。”()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诗经》相关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