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雀頭香的意思、雀頭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雀頭香的解釋

即香附子。一種香料。《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立 登 為太子”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是歲 魏文帝 遣使求雀頭香。”《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本草》以香附子為雀頭香。此物處處有之,非珍也,恐别是一物。” 宋 梅堯臣 《賜酒》詩:“近親龍尾道,遠襲雀頭香。”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莎草香附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雀頭香,是中藥“香附子”的别稱,因其幹燥根莖(塊莖)的形态似麻雀頭部而得名。以下是基于傳統中醫藥典籍和植物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釋義與典籍記載

“雀頭香”之名最早見于古代本草文獻,指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幹燥根莖。其塊莖呈紡錘形或橢圓形,表面常有環節,頂端殘留莖基,形如雀鳥頭部,故得此名。

•《本草綱目》記載:“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李時珍描述其“根上生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小如羊棗而兩頭尖”,形象契合“雀頭”特征。

•《名醫别錄》(魏晉時期)亦将其列為中品,稱其“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

二、植物特征與藥用部位

莎草為多年生草本,常見于田野、河岸等濕潤地帶。其藥用部位為幹燥根莖,采挖後需燎去毛須,沸水略煮或蒸透後曬幹。藥材特征包括:

  1. 外形:呈紡錘形,長1.5-3.5厘米,直徑0.5-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縱皺紋及6-10個隆起的環節;
  2. 質地:質硬,斷面黃白色或紅棕色,顯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
  3. 氣味:氣芳香,味微苦。

三、藥性功效與臨床應用

雀頭香(香附子)性平,味辛、微苦、甘,歸肝、脾、三焦經,是中醫“理氣解郁”的核心藥物:

•疏肝理氣:主治肝郁氣滞所緻的脅肋脹痛、胸悶不舒、脘腹脹痛等症,常配伍柴胡、白芍;

•調經止痛:為“婦科要藥”,善治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多與當歸、川芎同用;

•安胎止嘔:用于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如《聖惠方》以香附配藿香、甘草治胎氣不安。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含揮發油(主要為香附子烯、α-香附酮等),具有鎮痛、抗炎、調節子宮平滑肌及雌激素樣作用。

四、文化關聯與别名考據

除“雀頭香”外,香附子尚有“莎草根”“雷公頭”“三棱草根”等别名,均源于其植物形态或功效。唐代《海藥本草》稱其“生大秦國(古羅馬),療心腹冷痛”,說明其早期亦作香料使用,與“合香”傳統相關。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2. 陶弘景《名醫别錄》(輯佚本,尚志鈞輯校)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4.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5. 唐慎微《證類本草》(華夏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雀頭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植物學與中藥材

  1. 基本定義
    雀頭香是香附子的别稱(),屬莎草科植物,其幹燥根莖可入藥或作香料。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香附子别稱還包括莎草、雷公頭等。

  2. 形态特征
    根莖多呈紡錘形,表面棕褐色,有6-10個隆起的環節,斷面角質樣或粉性,氣香微苦()。

  3. 藥用價值
    性味甘、微寒、無毒,傳統中醫用于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等()。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古代用途
    三國時期《江表傳》記載,魏文帝曾遣使求取雀頭香,說明其作為香料的曆史地位()。宋代梅堯臣詩句“遠襲雀頭香”也印證了其文化意義。

  2. 名稱争議
    部分文獻(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認為雀頭香可能并非香附子,但主流觀點仍以李時珍《本草綱目》為準()。


三、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雀頭香”為成語,比喻“才智雖小但有價值”,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


雀頭香主要指中藥材香附子,兼具香料用途,曆史文獻記載豐富;成語用法需謹慎考據。如需進一步植物學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現代藥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半導體三極管比比劃劃波濤洶湧長東黃河大橋抄奪爡爡塵嚣扯談脆脆崩崩促令打吭吭登願鼎鬯惡衣糲食芳襟方揚返正分封制馮式趺萼高矮垢黩勾屚挂鈎邯鄲躧步拫治黉室戒步謹耳驚怛局促老馬識途雷雹楞勁兩姨栎樗鄰寶淩陰龍精虎猛緑雲鬟木閣尼聃挪蹭平三套曝衣樓七戎齊速鵲駕乳穉桑鸠砂果刷印鼠黠銅竹律皖山撾乖五通神想度先世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