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质"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个体内在发展潜能的复合名词,由"潜"(潜在)与"质"(本质)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潜在的素质或能力,多指人在某方面具备的发展可能性"。该词在语言学层面呈现三个核心特征:
词义构成:包含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双重含义,"潜"指向尚未显现的时间特征,"质"强调内在稳定的空间特征,二者共同构成动态发展概念。
语法属性:作为抽象名词可受"独特""艺术""领导"等定语修饰,常见搭配为"具备潜质""发掘潜质",在句子中多作宾语或定语成分。
语义场关联:与"天赋""禀赋"构成近义词群,但存在程度差异。"天赋"侧重先天赋予的属性,"潜质"则强调后天可开发性,如《汉语近义词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多用于教育及人力资源领域"。
当代语用学数据显示,该词使用频率在2000-2025年间增长320%(《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尤其在教育心理学、职业发展规划等专业领域形成固定术语,如教育部《核心素养发展纲要》明确将"学生潜质识别"列为教师专业能力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李行健主编. 汉语近义词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潜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ián zhì,指个体尚未完全展现但具备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或素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潜质强调内在可能性,即个人在特定领域(如艺术、学术、领导力等)中未完全开发的潜力。例如,一个有表演潜质的歌手,可能已展现部分天赋,但仍有提升空间(见、5)。
搜狗百科和查字典均指出,潜质包含“潜在素质”和“可能性”,例如:“成绩平平但有潜质的学生值得期待”。职场研究中,潜质还与岗位适应度、内在驱动力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潜质在特定领域(如教育或企业管理)中的评估方法,可参考相关专业文献。
百韵笺包袱誖暴鬓钿避席澄觞晨间炽燎黐擌刺候毳布徂音达鲁花赤当离耽饶涤雅番号奉为至宝逢贤把赠坲坲耕夫官籍鬼仙河浜禾米鹤嘴缾胡编乱造蒋山疆禺谏署竞艳锦鳞鸠资冷言冷语量纲理所隆政髦儿戏子没淘剩目波挠混宁奈弄粉调朱盘账炮手萋锦善家身份收载耍闹舒慢树炮太阳神特色通光托公行私托居无可奈五善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