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杖期的意思、不杖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杖期的解释

古时丧制,一年之丧,称为期服。期服有杖期、不杖期之分。凡夫为妻服丧,如果自己的父母还在,就不能持杖,称为不杖期。《仪礼·丧服》:“大夫之适子为妻。传曰:‘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何以不杖也?父在则为妻不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杖期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服丧规格,指服丧期为一年(即“期年”),但不持丧杖的礼制。其核心特征与适用对象如下:

一、定义与特征

  1. 丧期时长

    服丧期为一周年(12个月),与“杖期”时长相同,均属“期服”。

  2. 不持丧杖

    区别于“杖期”,服丧者无需手持象征哀痛的竹制或桐木丧杖(“苴杖”),体现略轻于杖期的哀等。

  3. 服饰等级

    穿“齐衰”丧服(粗麻布缝边),属五服中的第二等,重于“大功”而轻于“斩衰”。

二、适用对象(据《仪礼·丧服》)

  1. 为叔伯父母

    如侄子为伯父、叔父服不杖期。

  2. 为出嫁的姑、姊妹

    男子为已出嫁的姐妹或姑姑服此丧。

  3. 为兄弟之子(侄)

    叔伯为侄子服不杖期,体现宗族内的尊卑关系。

  4. 庶子为嫡母

    非嫡生子为父亲的正妻服不杖期(若嫡母在世则更轻)。

  5. 妻为夫之父母

    儿媳为公婆服不杖期,但若公公去世后婆婆改嫁则无服。

三、礼制依据与演变

不杖期源于周代《仪礼》,后世如唐代《开元礼》、明代《孝慈录》均承此制,但具体对象略有调整。清代学者徐乾学在《读礼通考》中强调:“杖期与不杖期之别,在哀戚之深浅,杖以扶病,不杖则哀杀(减)矣。”说明其核心在于通过是否持杖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与哀痛程度。


典籍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不杖期”是古代中国丧服制度中的术语,属于五服礼仪的一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为期一年的丧服(期服),但服丧期间不需要持杖(丧杖)。杖期与不杖期的区别在于是否持杖,其中“杖”是居丧时用于支撑身体的竹木棍。

  2. 适用场景
    主要用于丈夫为妻子服丧的情形,但需满足特定条件:若丈夫的父母(公婆)在世,则丈夫需遵循“不杖期”的礼仪,不可持杖。这一规定体现了古代家族中尊长在世时对晚辈服丧礼仪的约束。

  3. 与杖期的区别

    • 杖期:持杖服丧一年,适用于父母已故的丈夫为亡妻服丧,或子为改嫁的母亲服丧等情况。
    • 不杖期:不持杖服丧一年,多因尊长在世需遵守礼制限制。
  4. 文献依据
    《仪礼·丧服》中记载:“父在则为妻不杖”,即明确规定了“不杖期”的礼仪来源。此外,该制度还涉及对嫡子、庶子等不同身份的服丧要求。

  5. 文化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对孝道和家族等级秩序的重视,通过丧服礼仪强化了尊卑关系。例如,父母在世时,丈夫需降低为妻子服丧的规格,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不杖期”是古代丧礼中对特定亲属关系设定的服丧规范,其核心在于通过是否持杖区分服丧者的身份与家族地位。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可参考《仪礼》相关文献或权威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罢朝卑宫蹩气冰船蚕头穿窆绌臣带水拖泥代运电吹风东瀛俘杀甘雨龚贤钩楯官口孤恩淈没格果蔬骇鷄瘊子胡掳昏夕饥駈叩门剧辞看板娘口累累趼凉斋连头柳陌花街螺墨马丁炉冒浊弥留明烈拏东拏西捏估泥沙暖暾蒲葵箑潜顿七宝团圞清风亮节身体力行时适仕途手轮庶女告天孙子太行八陉唐槐秋天庄铁屋陀罗尼衾委职问宁物色洗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