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恭谨貌。《水经注·河水三》引 北魏 崔浩 《广德殿碑颂》:“恂恂 南秦 ,敛敛推亡,峨峨 广德 ,奕奕 焜煌 。”
(2).同“ 瀲瀲 ”。敛,通“ 瀲 ”。光波流动貌。 唐 郑谷 《夕阳》诗:“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一本作“ 瀲瀲 ”。 宋 梅尧臣 《过涂荆二山遇暗石》诗:“聚石如伏兵,敛敛波下立。”
(3).同“ 瀲瀲 ”。敛,通“ 瀲 ”。犹冉冉。缓动貌。 唐 罗隐 《投湖南于常侍启》:“仰蟾桂之高高,恐无仙骨;覩鱼鬐之敛敛,忽有痴心。”
“敛敛”是一个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恭谨貌
指态度恭敬谨慎的样子。例如《水经注·河水三》引崔浩《广德殿碑颂》中“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形容庄重谦逊的神态。
光波流动貌(通“潋潋”)
形容水面波光粼粼或光线柔和浮动的景象。如唐代郑谷《夕阳》诗:“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诗句“聚石如伏兵,敛敛波下立”,均以“敛敛”描绘光影或水波的动态。
缓动貌(通“潋潋”)
表示动作轻柔缓慢。唐代罗隐《投湖南于常侍启》中“仰蟾桂之高高,恐无仙骨”的语境下,“敛敛”暗含谦逊收敛之意。
文学作品中,“敛敛”多用于形容神态、光影或水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古典诗词注解。
敛敛是一个双音节的汉字词,意思是收敛、收束、收起来的意思。
敛敛的部首是攵,表示手的动作,而敛敛的拼音是liǎn。
敛敛一共有11个笔画。
敛敛源于古代的汉字演化过程,最初的写法是“啰”,表示罗缠的样子。后来的形状变化,最终演化成了现在的“敛”字。
敛敛的繁体字是「斂」。
在古代,敛敛的写法是略有不同的。有一种写法是「脔」,表示收敛、收束的意思。另一种写法是「灣」,表示收拢、挽回、整顿的意思。这些写法在古籍中可以找到。
1. 他敛敛笑容,显得对此事不以为然。
2. 在喧闹的场合,他总是敛敛言行,显得很低调。
敛财、收敛、敛庆、收敛性、敛卷、收敛曲线
收束、收敛、收缩、收起来
张扬、展开、松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