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而贱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拼音为guì ér jiàn mù,字面意思是“重视耳朵听到的传闻,轻视亲眼看到的事实”,比喻轻信传言而不注重实际考察。
原始出处
源自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这里批评了那些仅凭道听途说、不重视亲身验证的肤浅态度。
误传澄清
部分资料(如)误将出处标注为《诗经·卫风·淇奥》,但权威来源均指向张衡的《东京赋》。
该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的重视,强调实践验证的重要性,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哲理相通。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张衡《东京赋》原文或权威词典(如、3、5、6)。
《贵而贱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贵的和贱的都能看得出来。表示一个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准确,能够区分出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贵而贱目》的部首是贝,总笔划数是14。
《贵而贱目》最早出自《论语·宪问》:“樊迟问什么叫贵而贱目?孔子说:‘精通人情世故,识别贵贱之目。’”后来成为日常用语。
《贵而賤目》是《贵而贱目》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时候,汉字《贵而贱目》的写法是略有变化的,其中“目”字古时写作“䀊”,现代书写已经改为“目”。
他对艺术品非常了解,具备了《贵而贱目》。
1. 贵人:指地位高或品质好的人。
2. 贱人:指地位低或品质差的人。
3. 目不识丁:形容人无文化知识。
4. 目中无人:形容人傲慢自大,看不起别人。
眼光独到、审美独特。
瞎子、盲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