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杀身的意思、杀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杀身的解释

舍生;丧生。《墨子·兼爱中》:“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史记·楚世家》:“杀生以明君,臣之愿也。” 唐 卢纶 《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诗:“岂言沉族重,但觉杀生轻。”《水浒传》第四回:“提辖恩念,杀身难报。”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 明 末,真有被谣言弄得遭杀身之祸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李泌 的归隐是要避免杀身的灾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杀身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舍弃生命”或“自我牺牲”。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及文献用例,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词义

    由“杀”(表终结义)与“身”(身体、生命)构成,本义为主动结束生命。《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卷第1234页)定义为“以自杀方式终结生命”,如《论语·卫灵公》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用此本义。

  2. 引申含义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词义发展为“为道义主动牺牲生命”的崇高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25页)补充其引申义为“为实现重大价值目标而献身”,常见于“杀身成仁”“杀身报国”等成语,凸显舍生取义的文化价值观。

  3. 历史语用特征

    先秦典籍中多与“仁”“义”等伦理概念关联,如《孟子·告子上》提出“舍生而取义”的生死观。汉代《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杀身以报太子”则体现忠义精神,说明该词在古代兼具道德判断与行为描述功能。

  4. 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语境中,除保留古典义项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158页)新增“为保护他人或集体利益而牺牲”的用例,如消防员在火场中的“杀身救人”行为,反映出词义的社会化扩展。

网络扩展解释

“杀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舍弃生命或丧失生命,通常与崇高的道德追求或极端情境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古典文献中的使用

3.常见用法与示例

4.注意区分

5.造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墨子》《史记》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按歌悲商崩损鼻汀拨车簿领采絺长篇大套查閲乘策赤天仇隙储蕃翠霞鼎重風罏负博关醼鼓謲诡笑号兵合订本蝴蝶泉甲煎简恣军鞞剧中人慷忾纩息林卡例银龙野炉灶泯乱貊布泥金扇嶷爽逆向牵合佥望洽谈七角青节青黏三丘洒泣升侑失迷视肉孀娥碎物同火外奸磈礨尾页温煖乡化相因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