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跷踦的意思、跷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跷踦的解释

高低不平。梨园戏《入窑》:“桥又险,坑又深,木桥蹺踦,全望我君相扶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跷踦(qiāo q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跷”与“踦”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肢体动作或姿态的异常状态。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角度分项阐释其含义: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跷(qiāo)

    指抬起脚或腿的动作。《说文解字·足部》释为“举足也”,引申为跛行、行走不稳。如《汉书·贾谊传》注:“跷,谓脚曲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踦(qī)

    本义为单脚站立或偏重一侧。《广雅·释诂二》曰:“踦,蹇也。”后泛指腿脚残疾、行走不平衡。如《庄子·养生主》“踦履而见之”,成玄英疏:“踦,一脚也。”

    来源:《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著)


二、复合词“跷踦”的释义

“跷踦”为同义复合词,强调肢体不协调、行走跛瘸的状态,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 肢体残疾

    指因足部缺陷导致的行走困难,属病理描述。如清代文献《通俗编·身体》载:“跷踦,谓足疾也。”

    来源:《通俗编》(清代翟灏辑)

  2. 姿态失衡

    引申为动作歪斜、不端正,含贬义。如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行体偏任曰跷踦。”

    来源:《新方言》(近代章炳麟著)


三、古籍用例佐证


四、现代使用与词性说明

现代汉语中,“跷踦”已属极罕用词汇,仅见于方言或特定文学语境。其词性为形容词,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如“步履跷踦”)或定语(如“跷踦之态”)。当代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语、古语词。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跷踦”的核心语义聚焦于足部功能障碍引发的行走异常,兼具生理描述与行为评价功能,属汉语中具有形象表现力的古语词。

网络扩展解释

“跷踦”是一个形容词,读音为qiāo yǐ(注音:ㄑㄧㄠ ㄧˇ),繁体写作“蹺踦”,主要用于描述物体或路面的高低不平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词义核心
    指物体表面或地形起伏不平,常见于文学或方言表达中。例如:

    “桥又险,坑又深,木桥跷踦,全望我君相扶持。” ——梨园戏《入窑》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道路、桥梁等需小心行走的场所。如现代例句:

    “这条新修的山路虽然风景优美,但路面却有些跷踦,走起来需要格外小心。”


相关延伸


综合说明

“跷踦”属于生僻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传统戏曲或特定方言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用法,可结合权威词典或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哀矜惩创白毛女半真半假保训备安钱飙焚惨淡草荐槎牙樗栎庸材窜动错误荅剌冻饮蹲节恶意中伤恶幛偾辙副贡改颜故端鼓惑滚淌湖海昏嫁火口湖肩肩激宕搢铎紧要进祝扣关刲割两个时候鹿剑农业棚帘喷子骈俪扦插锵锵翼翼谴考潜袭侨属气冲志定清砧钦玺书攘患善幻绳墨之言使嘴使舌书虫丝挂子素屦孙子铁丝网畏懦威赏为行吴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