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l;tumble] 跌倒在地上。即顿仆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1).跌倒。《后汉书·陈忠传》:“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僕从,人数百匹,顿陪呼嗟,莫不叩心。”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2).引申为困顿。 金 元好问 《中州集·溪南诗老辛愿》:“迫以飢冻,又不得不与世接。其枯槁憔悴,流离顿踣,往往见之于诗。”
顿踣(dùn b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因困顿劳累而跌倒或倒毙,常引申形容人陷入极度困苦、走投无路的境地。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语源角度详细解析:
跌倒;倒毙
指因体力衰竭或外力打击而倒地,多强调在困顿、饥寒交迫状态下的突然倒下。
例:「饥渴顿踣」(《捕蛇者说》),描述在饥渴交加中倒地不起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困顿潦倒;陷入绝境
引申指人因生活困苦、事业挫折或精神压力而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
例:「百姓流离,老弱顿踣于道路。」(《资治通鉴》)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字组合后,强化了因极度困苦而崩溃倒下的意象,凸显身心交瘁的悲剧性。
描写生存困境
多见于历史文献中对灾荒、战乱中民众惨状的记述,如:
「岁饥,民多顿踣。」(《新唐书·五行志》)
来源:《中华古籍语料库》(国家图书馆)
比喻人生失意
文人作品中借以抒发仕途坎坷或理想受挫,如:
「志士顿踣于风波,英雄销铄于岁月。」
来源:《历代诗词典故辞典》(中华书局)
词语 | 侧重差异 | 使用场景 |
---|---|---|
顿踣 | 强调由困顿导致的倒毙 | 生存绝境、体力崩溃 |
颠仆 | 侧重意外跌倒的物理动作 | 日常意外摔倒 |
困踬 | 强调长期困苦难以进展 | 事业挫折、精神压抑 |
该词属书面语,今多用于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强调古典意蕴的语境,日常口语中罕用。需注意其沉重的情感色彩,避免轻率使用。
参考来源:
“顿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bó,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字面本义
指跌倒在地上,即“顿仆”(“顿”有叩地、停驻之意,“踣”即跌倒)。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经典例句:“饥渴而顿踣”,描述百姓因饥饿困乏而跌倒的情景。
引申含义
由跌倒的动作进一步引申为生活困顿、处境艰难。如金代元好问的记载中,用“枯槁憔悴,流离顿踣”形容诗人辛愿因饥寒交迫而颠沛流离的境况。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不同语境分析,可参考汉典及古籍原文。
爱贤念旧闭门扫轨避热不足为意惨怀陈浮弛期丹荣电子读物钓矶地坼发孽刚巧高瞻远瞩咯嘣贯胸龟鹤遐龄国医横挑鼻子竖挑眼花座嫮都俭以养德节朔巾褚窘穷纠缚厥昭军界举坐枯耗流靡刘三妹孟公孟姥杪黍秘监囔鼻南郭綦牌尾扁舟乘兴譬止青坊青云学士琼翰泣诗绮态闪展身做身当食匕时燠书画水脉水秀贪小天墀条闻王伯妄行亡厓乡属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