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逸的意思、放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逸的解释

(1).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清 王锡振 《<嬃砧课诵图>序》:“日惴惴於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羁。《南史·张充传》:“言论放逸,一坐尽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疎远,且多警策。”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

(3).离散;失散。《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忽迁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飞扬。” 北齐 刘昼 《新论·防欲》:“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 宋 曾巩 《<陈书目录>序》:“世统数更,史事放逸。”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 东汉 以降,记载日益繁,而放逸磨灭,不可胜计。”

(4).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唐 白居易 《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引申义及佛教特殊语境三个层面理解,以下结合权威词典及文献进行阐释:


一、基本释义:放纵不拘,闲适超脱

  1. 核心含义

    指行为或心性不受拘束,放任自由。

    • 《汉语大词典》释为:“放纵,不受拘束”。
    • 《现代汉语词典》补充:“亦指洒脱超然,如‘笔意放逸’”。
  2. 词源结构

    • “放”:本义为驱逐、释放(《说文解字》:“放,逐也”),引申为解除约束;
    • “逸”:原指逃亡(《说文》:“逸,失也”),后衍生为安闲、超脱。

      二字组合强调脱离规范的自由状态。


二、佛教语境:懈怠与失戒

在佛学中,“放逸”属根本烦恼之一,指因懈怠而放纵三业(身、口、意),违背戒律:


三、古籍用例与演变

  1. 贬义语境(放纵失度)

    《汉书·刑法志》:“吏安官而民放逸”,指民众因管理松散而行为逾矩。

  2. 褒义语境(艺术超然)

    苏轼评吴道子画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豪放”近于“放逸”之洒脱意。


四、现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

  1. 行为层面:生活作风不羁(例:“生活放逸”);
  2. 艺术层面:创作风格自由奔放(例:“书法放逸遒劲”)。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
  4. 《说文解字注》(国学大师
  5. 《汉书·刑法志》(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网络扩展解释

“放逸”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放纵逸乐
    指行为上不加约束,沉迷享乐。例如《逸周书》提到“贵臣放逸”,即指权贵放纵享乐。
  2. 豪放不羁
    形容性格或艺术风格洒脱自由,不受拘束。如元代《唐才子传》称于鹄的诗“纵横放逸”,即赞其豪迈洒脱。
  3. 离散、失散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分散、流落的状态。如《汉书》中“魂放逸以飞扬”,即指魂魄离散。

二、佛教释义

在佛教语境中,“放逸”指不守戒律、懈怠修行的状态,与“摄持”(专注修行)相对。佛家强调“慎勿放逸”,即警示修行者不可松懈。

三、文学与艺术中的应用

常用于评价文人或艺术作品的风格。例如:

四、古籍中的用例


“放逸”既可指行为放纵、性格洒脱,也可描述离散状态或佛教中的懈怠,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佛教释义,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骜放白烧波罗的海猜忮搀袭茶旗尺波诋呵帝文繁叶蜂屯蚁杂分水闸干打雷,不下雨高啄阁置钩舌古都鼓栏含嗔禾鈎黄梅花火玉交嬗机动金背惊捷烬体尻坐克厌宽赦老满儿冷金笺良笔俚室蝱蚋莫知所为拗阻拟制旁落掊攟乾浴清矫请面染房惹火山崩钟应身丁税深井视丹如緑顺风驶船四棱简岁暮提领托风玮术为止文伯消纳晓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