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家臣的意思、家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家臣的解释

春秋 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卿大夫家的总管叫宰,宰下又有各种官职,总称为家臣。后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叔孙氏 之司马 鬷戾 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适 齐 ,为 高昭子 家臣,欲以通乎 景公 。”《汉书·儒林传·张山拊》:“德配 周召 ,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终,尤可悼痛!” 颜师古 注:“家臣,若今诸公国官及府佐也。” 清 顾炎武 《七十二弟子》诗:“门人惟 季次 ,未肯作家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强宗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士。这种在卿大夫家里任职的士也叫做家臣,家臣对家族效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家臣,指古代卿大夫家中供役使的私人属官或仆从,与朝廷正式官员相对,是宗法制度下贵族家庭内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以下从词典定义、历史背景、职能特征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定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古代卿大夫家中雇用的属官或仆役。" 强调其服务于特定贵族家庭(卿大夫)的从属性质,区别于国家官吏。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21页。

  2. 《汉语大词典》

    补充解释为:"春秋时期诸侯的卿大夫私家所养臣属,负责管理封地、军事及家政事务。" 突出其职能的多元性及历史阶段性特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3卷,第1368页。

  3. 《辞源》(第三版)

    进一步说明:"家臣对家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需宣誓效忠,职位可世袭。" 揭示其与主君的封建纽带及身份世袭特点。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第0974页。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特征

  1. 宗法制度下的产物

    家臣制盛行于周代至春秋战国,是分封制的延伸。卿大夫通过"策名委质"仪式(书面记载姓名、献纳信物)确立家臣的效忠义务,形成"主仆-庇护"关系。

  2. 职能分类

    • 政务类:如"宰"(总管)、"司徒"(掌土地)、"司马"(掌军事);
    • 家务类:如"庖正"(掌膳食)、"车右"(护卫)。

      参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臧氏家臣为宰",佐证其管理职能

  3. 社会地位的双重性

    家臣虽属贵族阶层底层,但因直接服务权贵,可参与核心事务(如孔子曾任鲁国季氏家臣)。然其身份依附性极强,《礼记·礼运》称"仕于家者,不得贰君",即不可同时效忠多主。


三、文化引申与演变


权威参考文献

  1.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葛兆光著)

    剖析家臣制与宗法社会的关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周代家臣制度研究》(张广志著)

    系统考证家臣的职能、选拔与世袭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网络扩展解释

家臣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卿大夫家族内的属官,其定义与职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演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定义

家臣最初是卿大夫家族内部设置的职官,主要负责管理家政事务。总管称为“宰”,下设多种官职,统称家臣。他们与诸侯国官职不同,属于私臣体系,仅效忠于所属家族。

2.历史演变

3.职能与特点

4.文化影响

家臣制度反映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过渡,其兴衰与政治集权化进程密切相关。此外,日语中“家臣”一词(假名:かしん)也源自中国,指代诸侯的私臣。

如需进一步了解家臣叛乱案例或战国官僚体系转型,可查阅《左传》《史记》等文献,或参考、5、8的原始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水泥柏子户傍境别都层曲铛头尘事沉醉出空餤饼等给钿花點照彫饰对保笃终飞炬烽橹忿激溉导干脆感动敢直哥舒规模横徵苛役回肠寸断饥渴交攻九华扇记意积阻俊桀琚瑀阑截老母两淛连汉敛戢鹩哥冥邈木扑头脑根泮宇秦观全具绕越媃儿世界纪录失利十乱顺美泰勒谈羡投供推讨脱大未入流窝子无声片柙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