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贡计的意思、贡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贡计的解释

贡物的登记簿。《晋书·张寔传》:“遣督护 王该 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宋书·明帝记》:“戊午,皇太子会万国於东宫,并受贡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贡计(gòng jì)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向地方向中央朝廷呈报财政收支、人口赋税等统计数据的专项文书或行为。这一制度是中央集权统治下经济管理的关键环节,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具体内涵:


一、字义溯源与制度背景

  1. “贡”

    本义为进献物品,《说文解字》释:“贡,献功也。” 引申为地方对中央的义务性缴纳,包括实物(如粮食、丝帛)或货币税收。

  2. “计”

    指核算、登记,《周礼》载“岁终则令群吏致事”,即要求官吏年终上报政绩文书,含人口、田亩、赋税等数据,称为“上计”制度。

  3. 复合词“贡计”

    融合二者,特指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提交的财政与户籍统计报告,是中央考核地方政绩、调配资源的核心依据。


二、历史功能与实践形式


三、相关制度辨析


四、学术定义与权威参考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

贡计:古代地方政府向朝廷申报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文书制度,源于战国,秦汉后制度化,为中央掌控地方财权之要务。

《中国经济通史》进一步指出:

该制度通过量化考核强化中央集权,但地方虚报数据、逃避监管的现象始终存在。


“贡计”作为特定历史概念,需置于古代中央集权与财政管理框架中理解。其本质是地方向中央提交的年度经济统计报告,反映了传统中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模式,亦是研究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汉典网收录)
  2. 《周礼·天官冢宰》(国学网)
  3.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杜佑《通典·职官典》(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5.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文物出版社)
  6. 《唐六典·户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7.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8.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

网络扩展解释

“贡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贡物的登记簿,主要用于记录各地进献给朝廷的贡品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贡计”由“贡”和“计”两字组成:

    • 贡:指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如珍宝、特产等)。
    • 计:此处指登记、记录,引申为簿册或账目。
      合称即“贡物的登记簿”,用于朝廷管理各地贡品的收纳与统计。
  2. 历史文献例证
    该词可见于《晋书·张寔传》和《宋书·明帝记》等史书。例如:

    • 《晋书》记载:“遣督护王该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
    • 《宋书》提到:“皇太子会万国于东宫,并受贡计。”
      这些记载表明,“贡计”是古代行政体系中重要的文书工具。
  3. 扩展说明

    • 功能:不仅记录贡物种类、数量,还可能涉及进贡地区、时间等信息,便于中央财政管理。
    • 相关词汇:与“贡赋”“计簿”等词关联,反映古代赋税与物资管理体系。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贡品制度或相关文献,可参考《晋书》《宋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槌百年大计襃讳茶叶蛋摛华筹枚出卖辏拢错刀代人受过荡心叨领点指划脚地穿甲鹅鸭風雨無阻告籴鼛鼓高山流水絓法榖皮巾还诏浩漾褐衣侯不绛帷交部家书抵万金捷剟解禊精良惊慑巾裹寄属酒潮客袍款意力可拔山利禄龙草昧旦晨兴摩荡恼乱披缁穷目虬床上缴讪妄绳直十口相传睡帽颂磬所图不轨洮沬提空通传臀部霞服小拇指虾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