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书·立政》:“ 文王 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孔颖达 疏:“惟慎择在朝有司在外牧养民之夫。”
(2).《周礼》官名。掌畜牧。《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文选·枚乘<七发>》:“掩苹肆若,为牧人席。” 张铣 注:“《周礼》有牧人职。言蔽陈青苹杜若之草,为牧人席。”
(3).放牧牲畜的人。《诗·小雅·无羊》:“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邑居不闻夜吠之犬,牧人不覩晨饮之羊。” 唐 王绩 《野望》诗:“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何其芳 《画梦录·雨前》:“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
(4).谓治民。《文选·潘岳<马汧督诔>》:“牧人逶迤,自公退食。闻秽鹰扬,曾不戢翼。” 李善 注:“《国语》 里革 曰:且夫君也者,将牧人而正其邪。” 唐 元稹 《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敕》:“ 秦 郡守分土疆以牧人, 汉 刺史乘軺车而按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先是 李远 以曾有诗云:‘人事三盃酒,流年一局棋。’ 唐宣宗 以其非牧人之才,不与郡守。”
牧人
在汉语词典释义中,“牧人”指从事放牧牲畜职业的人,其核心含义包含畜牧业劳动与牲畜管理。以下从语义演变、文化内涵及权威典籍角度分层解析:
职业定义
“牧人”即放牧者,专指以饲养、看管牲畜为业者。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牧人:放牧牲畜的人。” 该词强调对牛、羊等动物的日常管理与野外放养职责。
文言用法
古代文献中“牧人”常指代掌管畜牧的官职。如《周礼·地官》载:“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 此处“牧人”为官职名,负责马、牛、羊等牲畜的繁殖与管理。
字形演变
“牧”字甲骨文从“牛”从“攴”(持棍形),象手持棍驱牛之态,本义为放养牲畜(《说文解字》:“牧,养牛人也。”。后引申为治理、教化,如“牧民”指管理百姓。
文化象征
《诗经·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此篇生动描绘牧人驱牛羊、戴蓑笠的劳作场景。
《礼记·月令》
“季春之月……命牧人养牺牲。” 说明牧人承担祭祀用牲畜的饲养职责,体现其社会功能。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记载“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间接反映畜牧业(含牧人)的经济价值。
明清文献如《天工开物》提及“牧人”管理马政,近代则泛指草原牧民。现代汉语中,“牧人”与“牧民”常通用,但“牧民”更侧重民族群体身份,“牧人”更强调职业属性。
同义词参考:牧民、畜者、牧子(古称)。
文献依据:
“牧人”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地方民事管理者
最早见于《尚书》,指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员,如《书·立政》记载周文王设立"常事司牧人"以选拔贤德之士治理民众。
《周礼》中的专职官员
西周时期设置的官职,隶属《周礼·地官》,主要负责畜牧事务,掌管"六牲"(马、牛、羊、豕、犬、鸡)的繁育管理。
补充说明:该词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含义侧重点各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主要指草原或牧场中的牲畜放养者,而古代官职含义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
安车软轮百孔千疮畚插吃透蚩尤冢出尘不染楚猿打花脸地日草多财善贾二人夺犯颜极谏发善风池讽动風激電駭風誼寡嫠河汊怳悸集安教墨郊迎经谶急拍拍羁身诔德燎烟临难不惧胧胧昧死梅真面形弥文男妇老幼凝峻培植朴船平刑千年松轻鸾轻身殉义亲理蛆虫师娶亲人逢喜事精神爽三虞沈宋诗文收接殊操殊量黍米烁光四辈他室土元宛渠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