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勤工助学的意思、勤工助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勤工助学的解释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通过生产实践接触社会,增长才干,劳动所得则作为学习期间的经济补益。《人民日报》1985.7.26:“近年来,大中学生中的‘勤工’活动,已不是为了‘俭学’,而是为了‘助学’。从自强自立这一点上看,‘勤工助学’比过去的‘勤工俭学’是一个进步。”《解放日报》1985.12.7:“一年来,复旦大学已有两千多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经济收入。”参见“ 勤工俭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勤工助学的定义与内涵

"勤工助学"是现代汉语中由"勤工"与"助学"组成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勤工"指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助学"则指通过经济或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两者结合后,特指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参与有偿劳动或社会服务,以缓解经济压力并提升实践能力的教育支持形式(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历史背景与政策依据

这一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教育改革。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勤工助学制度,设立专项基金,保障学生权益(来源: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实施形式与核心价值

勤工助学包含校内岗位(如图书馆助理、实验室管理等)和校外社会实践(如企业实习、公益服务)。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帮扶,通过合法劳动减轻家庭负担;二是能力培养,促进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来源:中国教育学会《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报告》)。

社会意义与适用范围

该模式被公认为教育公平的重要实践,尤其惠及中低收入家庭学生。202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勤工助学参与率已达23.6%,覆盖本专科及研究生群体(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学术研究与权威评价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实证研究表明,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较未参与者平均提高17%,且职业规划清晰度显著增强(来源:《高等教育与学生发展》期刊2023年刊)。

网络扩展解释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 定义与性质
    勤工助学是学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有余力”和“自愿参与”原则。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劳动(如图书馆管理、新媒体运营、宿舍管理等岗位)获得经济支持。

  2. 目的与意义

    • 经济支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报酬通常按小时计算(如15.5元/小时),且每月工时不超过40小时。
    • 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接触社会,提升综合素质、责任感及社会适应能力。
    • 育人功能:学校将其作为全员育人的平台,培养自立自强和创新创业精神。
  3. 岗位类型与要求
    分为固定岗(如学生助理、阅览室管理员)和临时岗(如活动协助),工作内容需不影响正常学习。部分岗位还提供早晚自习假条等便利。

  4. 历史与发展
    该概念早期称为“勤工俭学”,后发展为更强调“助学”功能,体现从单纯劳动到综合育人的进步。

如需申请,可向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提交材料,竞争上岗。更多岗位详情可参考学校官方发布的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百谏图表侄避刑草缨漕院创用春去秋来达官要人大马趴刁滑抖闪恶衣粝食发号施令反侧藩扞幡旄鲠烈工程恭而有礼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龟人过此而往黑黝黝惑闇怙权虎啸风驰径截金奴银婢迥路开豁开迳连畔连牵漏泄闹风潮挠直为曲年该月值牛骥沤沫槿艳判正跑马场强敏钱痨弃过图新晴雨伞阮宗伤情商业网沙鱼射莎尸布士多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捞疏俗踏鞠田莱尪弊王尔象表斜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