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佚的意思、久佚的详细解释
久佚的解释
(1).同“ 久逸 ”。 汉 扬雄 《谏勿许单于朝书》:“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废者不永寧。”
(2).早已散失;早已失传。《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六·天文算法》:“《海岛算经》一卷, 晋 刘徽 撰, 唐 李淳风 注。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録出。”
词语分解
- 久的解释 久 ǔ 时间长:久远。久经。久已。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初次见面客套话,仰慕已久)。久别重逢。久而久之。 时间的长短:住多久?三年之久。 暂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佚的解释 佚 ì 同“逸”②③。 放荡:淫佚。佚游。 美:佚女。 姓。 佚 é 古同“迭”,轮流,更替。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久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年代久远而散失、失传。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文献、典籍、著作、艺术品等因时间流逝、保存不善或战乱等原因未能流传至今的状态。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
字义拆解与组合义:
- 久: 本义指时间长,历时长久。《说文解字》释为“从后灸之也”,段玉裁注引申为“久,长也”。在此词中强调时间跨度大。
- 佚: 通“逸”,本义有散失、失传、亡失之意。《说文解字》释“佚”为“佚民也”,但古汉语中常假借为“逸”,表示散失、失传。《玉篇·人部》:“佚,散也。”《广韵·质韵》:“佚,失也,逸也。”在此词中特指文献或物品的失传。
- 久佚: 二字组合,字面意思即“长久地散失/失传”,强调因年代久远而导致的失传状态。
-
完整释义:
- 指(书籍、文献、著作、文物等)因年代久远而散失、失传,未能保存或流传下来。 它描述的是一种因时间因素造成的文化或历史信息的缺失状态。
-
使用语境与对象:
- 对象: 主要应用于古代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字类遗产。
- 古籍文献: 如“《乐经》久佚”、“某诗人的早期诗集久佚”。
- 历史著作: 如“某朝代的某部重要史书久佚”。
- 艺术珍品: 如“某位画家的某幅名作真迹久佚”。
- 其他文化遗产: 如某些失传的技艺、乐谱等。
- 语境: 通常在学术研究(历史学、文献学、文学史)、古籍整理、文物研究等领域使用,用于说明某些重要资料的缺失状态及其对研究造成的影响。
-
文化内涵与重要性:
- “久佚”一词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散失的遗憾和惋惜。
- 它提醒人们文献保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在学术研究中,确认某书“久佚”是进行辑佚(从其他著作中搜集散失文献的佚文)工作的前提。许多学者致力于从类书、古注、史书、笔记等传世文献中钩沉辑录“久佚”之书的片段。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对“佚”字有明确释义,包含“散失;失传”义项,并举有“佚书”等例证。该词典是汉语词汇解释的权威工具书。 (来源: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 《辞源》(修订本): 对“佚”的解释包含“散失”义项,并举《孟子》“遗佚而不怨”等例证。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辞书。 (来源: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79-1983.)
- 《古代汉语词典》: 明确收录“佚”的“散失;失传”义项。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8.)
- 古典文献记载: 许多古籍在著录书目时会注明某书“佚”或“久佚”。例如,《汉书·艺文志》中已著录部分后世失传(即久佚)的书籍。清代及近代学者(如章学诚、王国维、余嘉锡等)在目录学、文献学著作中频繁使用“佚”或“久佚”来描述失传文献。 (来源:班固. 《汉书·艺文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中华书局;王国维相关考证著作等。)
网络扩展解释
“久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同“久逸”
指长期处于安逸或松懈状态,出自汉代扬雄《谏勿许单于朝书》:“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废者不永宁”。此处强调需要通过短暂辛劳换取长久安宁。
-
指散失或失传
表示某事物(如文献、典籍)因年代久远而遗失或未能流传,例如《海岛算经》原本“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复原。
二、词源与用法
三、典型例证
- 扬雄以“久佚”论述治国需劳逸结合;
- 《四库全书》标注中多次提到古籍“久佚”后重新辑录的情况。
如需查阅具体典籍案例,可参考汉典或《增订四库全书》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将白粱粟碧瓦哔吱参伺谄渎城门吹虀炊沙镂冰醇洁毳锦达喀尔黨賊弹幕钿雀订约蛾眉法线粉拂佛氏服过扶行该管感恻羔子革邪反正公座害疼憨虎虎家火麚鹿歼一警百蹇拙交结极等系缆遽央蜡檄笼箧论次鲈乡亭麻林木牛流马匏笙轻烟亲心蝾蚖软座山斋诗壁驶动顺天游斯箱他方弹冠振衿腾夷土瓷妄言小手小脚细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