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籴的意思、和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籴的解释

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 北魏 。《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 金 李节 诗:“棓头打出和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征购制度,指官府以议价名义强制征购民间粮食的财政措施。该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以下特征:

一、制度定义与起源 "和籴"一词始见于《汉书·食货志》,字面含义为"协商买卖"(《说文解字》释"和"为相应,"籴"为买谷)。实为政府为解决军需民食,以官方定价征购粮食的行政手段。汉代已现雏形,北魏始成定制。

二、唐宋时期的发展

  1. 唐代演变: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期发展为"和市",名义双方议价,实则强制摊派。白居易《论和籴状》揭露"号为和籴,其实害人"的实质。
  2. 宋代扩展:据《宋史·食货志》载,实施范围扩大至绢帛等物资,形成"劝籴""均籴"等变种,成为赋税附加形式。

三、制度特点与争议

  1. 价格机制:名义"市估"(市场估价)与实际"省估"(官方定价)长期存在价差,宋代出现"虚估""实估"双轨制(《续资治通鉴长编》)。
  2. 执行弊端: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批评其"名为平籴,实乃白取",清代黄宗羲更指为"不税而征"的变相赋役。

四、历史影响 该制度虽在特定时期缓解了粮食危机,但强制征购导致农民负担加重,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因此产生的"谷贱伤农"现象,印证了其经济调控功能的异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和籴”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其含义和演变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和籴是北魏至明清时期政府以“议价交易”名义强制征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字面中“籴”(dí)意为买入粮食,与“粜”(tiào,卖出粮食)相对。

  2. 历史演变

    • 北魏起源:最早见于《魏书·食货志》,初期兼具备荒赈灾功能。
    • 中唐强化:逐渐演变为强制配购,成为财政手段。
    • 宋代发展:分类细化,如便籴、结籴等,成为养兵筹粮的核心措施。
  3. 实施特点
    名义上为“议价交易”,实际多通过行政手段摊派,甚至演变为变相赋税,导致民间负担加重。例如金代李节诗中提到“棓头打出和籴米”,侧面反映强制性质。

  4. 争议与补充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提到和籴为“祭祀礼仪”,但此说法与其他权威历史记载矛盾,可能为混淆或讹误,建议以经济制度解释为主。

提示: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魏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或结合宋代财政史研究综合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阿孩儿巴厘岛蔽明宾雀长搀畅亮出国春酌打号子电磁感应抵距地面端拜樊南富家腹面伏袭改朝换代干名犯义宏伯宏儒翦柳角尖加速运动解额静泊嫉怨倨固橘皮可亲渴睡孔任袴管离列立马良久流纨立足点没羽濛涌暮礼晨参乃郎匹比琼报琦巧七十钻麴酒食噉事寄势居市铺黍荐顺直塌膘甜话儿佻弱同秀谓号先老晓慰虾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