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籴的意思、和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籴的解释

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 北魏 。《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中州集》卷七引 金 李节 诗:“棓头打出和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和籴”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其含义和演变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和籴是北魏至明清时期政府以“议价交易”名义强制征购民间粮食的官买制度。字面中“籴”(dí)意为买入粮食,与“粜”(tiào,卖出粮食)相对。

  2. 历史演变

    • 北魏起源:最早见于《魏书·食货志》,初期兼具备荒赈灾功能。
    • 中唐强化:逐渐演变为强制配购,成为财政手段。
    • 宋代发展:分类细化,如便籴、结籴等,成为养兵筹粮的核心措施。
  3. 实施特点
    名义上为“议价交易”,实际多通过行政手段摊派,甚至演变为变相赋税,导致民间负担加重。例如金代李节诗中提到“棓头打出和籴米”,侧面反映强制性质。

  4. 争议与补充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提到和籴为“祭祀礼仪”,但此说法与其他权威历史记载矛盾,可能为混淆或讹误,建议以经济制度解释为主。

提示: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魏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或结合宋代财政史研究综合判断。

网络扩展解释二

《和籴》的意思

《和籴》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平息饥荒、解决粮食问题。在古代,人们常常遭受饥荒的困扰,而《和籴》则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调剂粮食,解决饥饿问题,确保人们的温饱。

拆分部首和笔画

《和籴》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口”字旁,表示与口有关,提醒人们解决饥饿和温饱问题;右边的部分是“米”字旁,表示与粮食有关,暗示了解决饥荒问题的方法。

根据字的结构和笔画数,整个字可以拆分为7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和籴》在古代出现的比较早,最早可追溯到《说文解字》,是一种古代的汉字写法。随着演变和演绎,现代简体字中已经采用了简化的形式“和”。而在繁体字中,多保留了《和籴》的形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比较复杂,字形繁琐。而《和籴》在古代的写法是“丷口米”,共7画,分别代表着相应的构造和意义。

例句

1. 在古代,国君往往要亲自出巡,调剂粮食,以确保人民不遭受饥荒之苦,实现国泰民安。

2. 姑娘们小心翼翼地将谷物放入磨盘,一心一意地为村中的饥饿贫民谋取和籴。

组词

和平、和谐、和睦、和田、和缓、和蔼、和煦。

近义词

平息、解决、调剂、安抚。

反义词

饥饿、饥荒、紧缺、匮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