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国 时 陈思王 曹植 的邸第称“西馆”。后遂以为亲王邸第的代称。 唐 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诗:“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 漳河 隔梦思。” 明 张居正 《宝谟记》:“我 献皇帝 圣质天成,睿思神授,昔居西馆,已著英声。”
(2). 宋 代御书库名。 宋 李攸 《宋朝事实》卷九:“ 宋 初置三馆。 长庆门 北,谓之 西馆 。 太平兴国 初,于 升龙门 东北,创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 西馆 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
西馆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存在差异。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该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方位性建筑指代
特指位于西侧的馆舍或宫殿,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后汉书》记载的"西园三馆",其中西馆为汉代皇家藏书阁之一,承担典籍收藏功能。唐代李商隐《九成宫》诗云"十二层城阆苑西",亦以西馆代指宫殿群中的西部建筑。
二、外交场所称谓
明清时期用于指代外国使节驻地,如《明史·职官志》提及"四夷馆"下设西馆,负责接待西域诸国使臣。这种用法在《中国外交制度史》中进一步延伸为特定使馆区的方位标识,例如北京东交民巷历史使馆建筑群中的西侧馆舍。
三、现代机构延伸
当代语境中可指代图书馆分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西馆)、博物馆分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此释义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被收录为空间方位与功能属性结合的特指名词。
该词词源可追溯至《周礼》"馆人掌舍"制度,经汉代"馆陶"地名、魏晋"别馆"建制等历史演变,形成现代复合词义体系。
“西馆”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两个主要释义,具体如下:
以上释义综合了历史文献和现代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暗昏聱取跋朝悲风叱詈初唐四杰黮黯等契地表短祚二姓贩水客人烦纡高徽高消费更锣宫姝还望含味鸿朗黄虀淡饭疾笃嗟叹解擿颈尾九茎吉兆鞠躬尽瘁看顾叩询铃旛流标罗囿芒芒苦海绵山民财螟蛾末戚佞史偶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潜鳞侵渎穷林群国戎寄韶气射不主皮势降守边熟菜苏打饼干鬀发往烈围绕蔚为大观握蛇渥水驹胁肩累足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