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语的意思、孤立语的详细解释
孤立语的解释
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词内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缺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
词语分解
- 孤的解释 孤 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
- 立语的解释 .犹立论。 汉 王充 《论衡·薄葬》:“ 陆贾 依儒家而説,故其立语,不肯明处。”.站着对话。 唐 韩愈 《释言》:“百官之进见相国者,或立语以退,而 愈 辱赐坐语,相国之礼过矣。” 唐 白居易
专业解析
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是语言类型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定义与特征
- 形态简化
词语通常无屈折变化(如性、数、格、时态等词形变化),例如汉语中动词“吃”不随人称或时态改变(“我吃”“他吃”“昨天吃”形态不变)。
- 单音节性与独立性
基本词汇多为单音节,且每个语素独立成词。如汉语“山”“水”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为“山水”,但组合后各语素意义仍清晰可辨。
- 语序与虚词主导语法
语法关系依赖严格的语序和功能词(如介词、助词)。例如“狗追猫”(主动)与“猫追狗”(被动)仅靠语序区分意义;虚词“的”标示所属关系(“我的书”)。
二、典型代表语言
- 汉语:最典型的孤立语,通过语序(主语-动词-宾语)和虚词(“了”“着”表时态)构建语法结构。
- 越南语:单音节词根为主,使用虚词和语序表达时态与逻辑关系。
- 泰语:缺乏形态变化,依赖助词和语序区分疑问、否定等。
- 彝语(部分方言):虽属汉藏语系,但部分方言呈现孤立语特征。
三、与其他语言类型的对比
- 屈折语(如英语、俄语):依赖词形变化(如“go/went/gone”)。
- 黏着语(如日语、土耳其语):通过添加词缀表语法意义(如日语“食べ+ます”表敬体)。
- 多式综合语(如因纽特语):单个单词可包含多个语素,形成句子级意义。
四、学术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名词》. 商务印书馆, 2011:定义孤立语为“词形无变化,语法关系由词序和虚词表示的语言”。
- 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分析汉语孤立语特性,强调虚词与语序的语法功能。
- Comrie, Bernard.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从类型学视角对比孤立语与屈折语结构差异。
来源说明:
- 定义与特征综合《语言学名词》及朱德熙《语法讲义》。
- 语言案例参考Bernard Comrie的类型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孤立语(Analytic Language)是语言学中对语言类型的一种分类,其核心特点在于语法关系的表达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特点
孤立语又称词根语或分析语,其核心特征是缺乏形态变化,即词汇本身没有通过词缀、变音等方式表达语法功能(如时态、格、数等),而是依赖词序和虚词来体现语法关系。例如,汉语中“我吃饭”和“饭吃我”仅通过词序变化即可表达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二、主要表现
- 形态简化:词汇无内部屈折变化(如英语“go→went”),名词不因单复数变形,动词不因时态、人称变化。
- 词序严格:语法意义高度依赖词语排列顺序。例如汉语的“主-谓-宾”(SVO)结构是基本语序。
- 虚词重要:通过助词、介词等虚词表达逻辑关系。如“的”表所属(“我的书”),“了”表完成时态(“吃了饭”)。
三、典型语言与对比
- 例子: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
- 与其他类型对比:屈折语(如英语、俄语)依赖词形变化;黏着语(如日语、土耳其语)通过附加词缀表达语法功能;复综语(如某些美洲原住民语言)以动词为中心构成复杂词句。
四、汉语的孤立语特性
汉语被视为孤立语的典型代表,原因包括:
- 无时态、性、数等词形变化(如“吃”在“昨天吃”“明天吃”中不变形);
- 虚词使用广泛(如“着”“过”表时态,“把”“被”表语态);
- 语序严格,如“狗咬人”与“人咬狗”意义完全相反。
五、学术意义
孤立语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语言演变的多样性。例如,汉语长期保持分析性特征,可能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及历史发展有关。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汗布拉宫凹版印刷骜侮百达柱饱飞闭拢赑怒薄食抽象揣拟错车得着雕鹏地窟恩书复社官责瓜剖豆分诡寄回峯货客计利激贪酒浸头勘覆口勅宽限烂舌根儿儱偅罗襕卖权明升暗降迷气飘风过耳辟牒破奸发伏坡老铺文前锋军奇峻乞留玎琅清楚青屋棋阵山鸠慑愕食地拾渖刷毛衣私和司民岁费岁月糖衣跳鸡模铜镜反应想方设法闲淘气小祭祀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