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黥墨的意思、黥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黥墨的解释

古代肉刑之一。也称墨刑、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后涂以墨。《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汉 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 汉 法所行黥墨之刑,存於古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黥墨"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的专业术语,现多作为历史词汇使用。根据《汉语大词典》"黥"字条目及《中国历史大辞典》刑罚类解释,其含义可分层阐释如下:

一、词源构成 "黥"字从黑从京,《说文解字》释为"墨刑在面也",本义指用刀刻刺肌肤后填墨的刑罚。"墨"在此特指黑色颜料,既作刑具又指代刑罚痕迹。二字组合属并列结构,完整呈现了该刑罚的实施方式与最终效果。

二、刑制特征 作为五刑之一,黥墨主要施行于面部显着位置,《汉书·刑法志》载"墨罪五百",指在西汉法律中约有五百种罪行适用此刑。具体操作包含三个步骤:先用刀锥刻划皮肤,再以墨炭填充创口,最后用药剂固色,形成终身不褪的标识。

三、社会功能

  1. 身份标识:受刑者面部标记具有公示性,《周礼·秋官》记载"墨者使守门",通过视觉符号限制特定人群的社会活动范围。
  2. 耻辱惩戒:汉代《盐铁论》称"黥面者愧其类",着重心理威慑效应,通过毁伤身体完整性强化道德训诫作用。
  3. 法律威慑:宋元时期发展为刺配制度,将犯罪记录与身体标记相结合,形成流动监控体系。

四、文化演变 唐代《通典·刑制》记载该刑渐被笞杖替代,至清雍正年间正式废除。现代汉语中,"黥墨"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偶见文学创作中作为典故使用,喻指深刻的身心创伤。

网络扩展解释

“黥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黥墨又称“墨刑”或“黥刑”,属于古代肉刑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以墨汁作为永久标记,以达到羞辱和惩罚的目的。

  2. 历史背景与操作方式
    根据《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等文献记载,黥墨在汉代被广泛使用,不仅对犯人施刑,其家属也可能被牵连为奴婢。行刑时,先用刀具在面部刻字,再以墨汁填充伤口,形成无法消除的印记。

  3. 引申含义
    随着历史演变,“黥墨”逐渐衍生出比喻义,泛指对人格的侮辱或严厉打击。例如成语中用它表示对人的尊严践踏或精神摧残。

  4. 结构与文化意义
    从构词看,“黥”为动词,指刺刻动作;“墨”为名词,指所用材料。二字结合既描述了刑罚形式,也强化了其耻辱性特征。这种刑罚不仅造成身体伤害,更通过公开标记降低受刑者的社会地位。

  5. 相关文献记载
    除《三国志》外,《汉律》等古籍也提及黥墨的实施细节,印证了其在古代法律体系中的惩戒作用。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查阅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便八贵白区初官辞训璀璨翠辂殚筹电台迭升地统豆秧鹅鸭之争方凿圆枘風口风行电掣干方箇般弓厢昏湎佳偶稼政紧抱静閟剧曹孔阳连宇吝骄吏隐詈语论説马解鸣铗呕符蟠虫抛费培育凭白无故前虑窃吹启疆清銮湫窄软尘土入监颯拉韶艾使酒駡坐司事遂过文衡汶阳田无迹可求芜绝无射下得去小潮小苏打亵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