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骂人的言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
“詈语”(lì yǔ)是汉语中表示辱骂、斥责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骂人的言语,属于带有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表达方式。古代文献如《阅微草堂笔记》提到“平生未尝出詈语”,即形容人不说脏话。现代语境中,詈语可涵盖粗话、脏话或严厉的斥责用语。
语言特征与功能
詈语不仅用于直接辱骂(如“咒骂”“辱骂”),也可能通过隐喻、讽刺等方式表达愤怒或不满。例如上海方言中的詈语既有直白的脏字,也有需结合语境理解的含蓄表达。其功能在于宣泄情绪或强化语言力度。
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相关词汇辨析
“詈”与“骂”同义,但“詈”更偏向书面化表达,如成语“恶言詈辞”。现代汉语中“骂”更常用,而“詈语”多用于学术或正式讨论中。
建议在交流中谨慎使用詈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如需研究方言或文学中的詈语现象,可参考地方志或语言学文献。
詈语是指恶言恶语,即用言辞激烈、刻薄的话语辱骂、诋毁或责备他人的行为。
詈(lì)字的部首是言,左边的部首是言旁,右边的部首是立刀旁,总笔画数为11。
詈语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行云》一诗中,意为对他人恶言相向的行为。
詈(lì)字的繁体字为罱。
古代常以詈为咎,是汉字的异体写法,由于时代变迁,现已较少使用。
1. 他对我说了很多詈语,令我感到非常气愤。
2. 无论遭受多少詈语,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
罵詈(màlì):辱骂
詈辱(lìrǔ):辱骂
詈骂(lìmà):辱骂
辱骂、骂人、谩骂、侮辱
夸奖、称赞、褒奖、褒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