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知的意思、了知的详细解释
了知的解释
明知;领悟。《宋书·殷琰传》:“ 伦 等皆是足下腹心爪牙,所以携手相捨,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济,祸害已及故耳。”《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 宋 杨万里 《至永州城外》诗:“了知归近犹看堠,更有愁来即入城。” 明 袁中道 《东游日记》:“入 琅琊山 藏经院,得木匣,乃《楞伽经》也。见经中字跡,忽然汗下,了知前生。”
词语分解
- 了的解释 了 ǎ 明白,知道:明了。一目了然。 完结,结束:完了。了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办得了。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了得! 了
- 知的解释 知 ī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
专业解析
"了知"是一个具有深厚汉语文化底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引申义及在特定语境(尤其是佛教)中的用法进行阐释:
一、基本释义:完全知晓,透彻理解
- 字义解析:
- 了 (liǎo): 本义为"明白"、"懂得"、"结束"。在此处取其"明白、清楚、完结(指认知过程完成)"之意。《汉语大词典》释"了"有"明白,懂得"义项,如"了然"、"了悟"。
- 知 (zhī): 本义为"知道"、"认识"、"了解"。
- 组合义: "了"作为副词修饰"知",强调对"知"的程度达到完全、彻底、清晰无误的状态。因此,"了知"的核心含义是完全地、清楚地、透彻地知道或理解某事某理。它超越了简单的"知道",指向一种深刻、明晰、无惑的认知境界。
- 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对"了知"的释义为:"明知;领悟。" 此释义点明了其"完全知晓"和"内心领悟"的双重内涵。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佛教引申义:超越表象的深刻觉悟
- 在佛教语境中,"了知"具有更深的哲学意涵: 它常指对佛法真谛、宇宙人生实相(如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等)的彻底洞察和亲证。这种"知"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或听闻得来的知识,而是通过修行实践达到的内在觉悟和智慧。
- 佛典例证: 佛教经典中频繁使用"了知"。例如,《六祖坛经》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
网络扩展解释
“了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别,可结合以下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通用语义
-
基本释义
“了知”意为“明知、领悟”,表示对事物有清晰透彻的认知。例如:
- 《宋书·殷琰传》提到“了知事不可济”,指明确知道事情无法成功。
- 《百喻经》中“不能了知”形容愚人对事物无法透彻理解。
- 宋代杨万里诗句“了知归近犹看堠”,表达对归途的明确感知。
-
用法扩展
在古汉语中,常用于强调对复杂情势或抽象概念的深刻把握。如明代袁中道《东游日记》中“忽然汗下,了知前生”,描述顿悟前世的瞬间。
二、佛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在佛教术语中,“了知”有三层含义:
- 通彻局部:对具体事物的全然明了;
- 通明一切:超越时空限制,对三千大千世界的整体认知;
- 指代觉者:作为名词,指具备透彻智慧的修行者。
“了知”既有日常语境中的“明确领悟”,也有佛教哲学中的深层含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百喻经》等古籍或佛教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陂塘便譬哺餟磋磥点剁电须刀定藳独奏告缗亘絶钩吻罕伦横録火毬家累千金,坐不垂堂碱瘠焦焦解缴惧詟垒陈猎火鳞兽六齍靡类甯武子牛黄狗宝弄毫墨傩鼓缾居辟旋浅浮前宁人趫悍恰恰相反器略穷研秋秋翐翐逑取区畛然石扔崩膻乡生毋相见,死毋相哭盛坐沈远湿肉伴乾柴饰説试听首珰收帐瞬息即逝食马四援梭标贪侈停晷同仁危民卫星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