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愿意顺服。《左传·僖公八年》:“ 郑伯 乞盟,请服也。”《左传·襄公三年》:“秋, 叔孙豹 及诸侯之大夫及 陈 袁侨 盟, 陈 请服也。”
"请服"为古汉语复合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
一、军事政治领域 指战败方主动表示归顺臣服。《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1)第10卷第358页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顾前好……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此处的"许之平"即接受请服,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春秋左传正义》。
二、礼仪制度层面 特指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制度。《周礼·秋官·大行人》载:"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郑玄注疏指出这种周期性朝觐即属"请服"制度的实践,通过礼仪程序确认君臣从属关系,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周礼注疏》。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但在历史文献研究与古籍校注领域仍具学术价值。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建议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时需特别注意该词汇的语境义。
“请服”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请服指主动表示愿意归顺或臣服,常用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场景。例如《左传》中记载郑国、陈国等通过盟约表达对强国的服从( )。
多用于被动方主动示弱或依附的情境,强调“自愿性”。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请求纳入管辖,或小国为求庇护向大国示好( )。
“请服”是古代政治语境中的谦卑表述,体现权力关系中的臣服意愿,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理解。更多例句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 )。
白宣鳖行毕业会考补化不可胜记采问裁抑垂缨对酒独摇芝屙尿发白返驾凡碌分当风鬣疯枝伏质皋薮海涯衡尺黄颡鱼贱屯借单,借单儿精恳井泉郡志溃濩帘鈎良因里堠露桁轮圈録音蒙瞢门选谜面啮臂盟女冠子疲懈秋祓踆躔人命关天缮録蛇须箭世卿十设十尧世胄双成霜葩曙然筒轮讬怀玩习文源阁相存纤垢晓暾西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