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誊写。《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初,内府旧书,自 高宗 时藏宫中,甲乙丛倒, 无量 建请缮録补第,以广秘籍。”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六:“ 吉甫 因出示关报,先君欲假以付吏缮録。”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四月以来,政治学院工课甚紧,考期伊邇,无暇将日记缮録呈上。”
缮録(shàn lù)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写作“缮录”,其核心含义指抄写、誊录,特指对文书、典籍的工整誊抄或整理记录。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为修补、整治(如“修缮”),引申为工整地抄写。《说文解字》释:“缮,补也。”段玉裁注:“谓拂拭修补之。”在文书语境中,“缮”强调规范书写的行为。
同“录”,本义为记载、抄写(如“记录”)。《说文解字》释:“録,金色也”,后假借为“记录”义,侧重文字转录的过程。
二字组合后,“缮録”融合了“工整书写”与“系统记录”的双重含义。
誊抄文书:
指将草稿、底本工整抄录为正式文本。
例:《宋史·职官志》载:“凡奏牍,先具草,审覆既定,始缮録正本。”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宋史》)
整理归档:
强调对文献的系统性整理与保存。
例: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及“缮録成帙,以备考证”。
(来源:中华书局《文史通义》校注本)
科举术语:
明清科举中,考生答卷由专人誊抄(防笔迹舞弊),称“缮録”。
例:《清会典·礼部》:“墨卷交受卷官,朱卷由缮録所誊抄。”
(来源:《四库全书》电子版)
《明实录·宣宗实录》:
“命翰林院缮録《永乐大典》副本,藏之文渊阁。”
(来源: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康熙字典》释“缮”:
“《增韵》:治也,修也。又抄写曰缮。”
(来源:《康熙字典》在线版)
《汉语大词典》释义:
“缮録:抄写;誊录。多指公文、典籍的正式誊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现代汉语中,“缮录”仍用于档案学、古籍修复领域,如“缮录档案”“缮录善本”,强调专业性誊抄与保存。在台湾地区公文体系中,“缮校”流程(缮写与校对)亦保留此词古义。
“缮録”作为历史文书术语,承载了中国古代文献传承的严谨性,其词义演变体现了汉字文化中“书写”与“治理”的深层关联。
“缮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综合解释:
“缮録”是一个兼具“修正”与“记录”双重行为的词汇,常见于文献整理相关语境。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新唐书》等古籍或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不胜其任秤纽饬治串捏楚魂垂杨词级寸度耳聪佛国福祥搞活耿耿过存裹头内人鸿雁哀鸣槐疎唬唬火伏将身鉴诫践诺脚碰脚旌典井底鸣蛙浄化精切畸翁吉凶扣合琅琅老疾梁甫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六逆脔脍没头官司门隧迷惑汤迷漠怒言盘程批捣钦若戎貊入场商定觞宴胜谈审览试中孰论戍役馊酸滕王阁头晕目眩外库蚊翼香金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