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医病名。症见腹中拘挛,绕脐疼痛,恶寒肢冷而汗出。多为寒邪凝滞腹内所致。《东观汉记·邓训传》:“太医 皮巡 从猎 上林 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 训 直事,闻 巡 声,起往问之。 巡 曰:‘冀得火熨背。’ 训 身至 太宫门 ,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復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2).中医指疝气的一种。症见阴6*囊肿硬而冷,睾6*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寒疝汉语 快速查询。
寒疝是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或体内虚寒引发的病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腹痛型
源于《金匮要略》,由脾胃虚寒或产后血虚,复感风寒外邪,寒邪结聚于腹中引起。症状表现为脐周绞痛、冷汗、四肢厥冷、脉沉紧,严重时全身发冷、手足麻木。
疝气型
属于疝气的一种,因寒邪侵袭厥阴经或阴部受寒所致,表现为阴囊肿硬冷痛、睾丸牵拉痛、喜暖畏寒,或伴有形寒肢冷。
二、主要症状
三、治疗方向 中医以温里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和乌头桂枝汤(散寒止痛),同时配合局部热敷或艾灸。
提示:寒疝需与普通疝气、肠痉挛等鉴别,具体诊疗建议咨询中医师。
寒疝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症状。寒疝常常出现在寒冷的季节或高寒地区,也可以由于服用寒性药物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
寒疝的部首是疒(病)字,它分解成疒 + 止。其中,疒是六画,而止是四画,整个汉字共计十个笔画。
寒疝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在繁体字中,寒疝写作寒癥。
在古代,寒疝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寒癥,使用的是两个完整的汉字。
"他因经常吃冷食而引发了寒疝。"
"你需要注意保暖,以免出现寒疝的症状。"
寒疝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拓展意义,例如:
1. 寒疝病:寒疝的疾病状况。
2. 寒疝证:中医上对寒疝病症的一种分类。
与寒疝意思相近的词包括:
1. 肠痛:腹部疼痛的一种表达方式。
2. 腹痛:与寒疝相似的症状表现。
寒疝的反义词是:
1. 热疝:因热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症状。
2. 虚疝:因体质虚弱而引发的腹痛症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