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狮蛮的意思、狮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狮蛮的解释

(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狮蛮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追溯至古代服饰制度与民俗文化。根据《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释义,狮蛮原指宋代官员腰带上的装饰纹样,以狮子、蛮王形象组合而成,象征威仪与品级。据《宋史·舆服志》记载,此类腰带为三品以上武官佩戴,纹样采用錾刻工艺,狮首代表中原皇权,蛮王则指代归顺的异族首领,体现「华夷一体」的政治理念。

在民俗语境中,狮蛮亦指代节庆中的狮子图腾。明代《宛署杂记》描述元宵舞狮队伍称「妆扮狮蛮,执戈扬盾」,此处「狮蛮」特指戴狮首面具的表演者,其形象融合了佛教护法狮与南方少数民族图腾元素。需要注意的是,《辞源》(2015修订版)指出该词在明清小说中常作「狮蛮带」的简称,如《水浒传》第五十四回「系一条狮銮金鞓带」,此处「狮銮」实为「狮蛮」的异写,指代高级武官的腰带制式。

网络扩展解释

“狮蛮”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重阳节的传统糕点装饰 指宋代重阳节蒸糕上的一种粉制饰物,通常以狮子、蛮王(南方民族首领)的形象为造型,后借代这类节日糕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人们会将粉制狮蛮装饰插在糕点上,并搭配彩旗、果实,成为节庆标志性食物。

  2. 武官腰带的纹饰象征 古代武官腰带钩上常饰有狮子(象征勇猛)和蛮王(代表边疆民族臣服)的图案,因此“狮蛮”也代指武官腰带。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中“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即描述武将整理腰带准备作战的场景。

  3. 节日民俗表演角色 指传统节庆活动中扮演狮子、蛮王的表演者,常见于元宵节、重阳节等庆典游行。明代《醒世恒言》提到“狮蛮社火”表演,说明这类角色常与鼓乐、灯会结合,烘托节日氛围。


补充说明: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其中“蛮”字在古汉语中既可指南方民族,也含粗野之意,但此处的“狮蛮”并无贬义,主要体现古代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和权力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

包宿鄙悍庳溼不露锋芒长矟蝉焉朝韠唇不离腮刺上化下道貌岸然得寸得尺點募殿上虎点纸画字调任调羽独白放翻风景线锋燹负诟忍尤改辕耗竭红汞花押印交心酒诘诎聱牙戟架讥駡寖远久怀慕蔺济险韲音枯笔来业连更晓夜利械忙手忙脚马水车龙面如冠玉面网拈掇捏诬毗尼契令请朔砂颗慑骇省忧视频仕止瘦健汰拣歪曲萎折温谕五言古诗效死疆场嚣张一时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