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炮格的意思、炮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炮格的解释

[an ancient cruel torture] 同“炮烙”

详细解释

见“ 炮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炮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酷刑,其核心含义指将铜柱涂油后架于炭火之上,令受刑者在烧红的铜柱表面行走,最终坠入火中致死。该词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记载:"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商纣王所创酷刑,以烧红的铜格为刑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辞海》补充说明"格"特指铜制格架,受刑者因油脂滑脱难以立足。

  2. 字形演变

    "炮"字从火从包,会意包裹于火中;"格"金文字形为木架结构,引申为刑架。二字组合完整呈现刑罚特征,符合《说文解字》对形声字的解构规律。

  3. 古籍例证

    《吕氏春秋·过理》注:"格以铜为之,布火其下。"《韩非子·喻老》载:"纣为肉圃,设炮格,登糟丘,临酒池。"印证其作为暴政象征的文学意象。

  4.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历史词条,标注"现多作'炮烙'"。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唐代以降文献多转写为"炮烙",但词源仍可追溯至甲骨文"格"字的本义。

网络扩展解释

“炮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主要与商纣王统治时期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与施行方式

炮格(音páo gé)是商纣王为镇压反抗者设立的酷刑。其具体方法是将铜柱涂满油脂,下方架设炭火加热,迫使受刑者在滚烫的铜柱上行走,最终因无法站稳而坠入火中烧死。据《列女传》记载,纣王宠妃妲己见到受刑者挣扎的场景会发笑,因此该刑罚也被称为“炮格之刑”。

2.历史文献记载

3.名称演变与争议

4.历史影响与文化意义

炮格作为暴政象征,反映了商纣王统治的残暴,也成为后世批判暴君的重要例证。例如,周文王曾以废除炮格刑法作为争取民心的策略。

炮格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酷刑,通过高温铜柱折磨受刑者,其名称和施行细节在历史传播中产生演变,但核心均指向统治者的残暴。需注意,“炮格”与“炮烙”实为同一刑罚的不同表述。

别人正在浏览...

安抵谙熟被创辈行鞭桶鼻祖璨然草地唱造丑脚初犯春旗出人头地道脉稻人枓栱对玩二智风标公子讽纠抚叩符理腹蟹目虾高远观察桂坊好运讧讧驩娱蟪蛄会节翦截铺锦郎巨镬巨枣克然拉枯连形泠风抡材马尾罗擗慄諐忤穷恚茹斋儒喆山复整妆神邦十地手梢曙影俗冗宿昔交挑引屠剥瓮溢侮傲纤芥无爽鲜绿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