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谓与 戎 人媾和。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左传·僖公十二年》:“ 齐侯 使 管夷吾 平 戎 于王,使 隰朋 平戎于 晋 。” 杜预 注:“平,和也。” 唐 王维 《奉和圣制赋乐贤诗应制》:“将非富民宠,信以平戎故。”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日月开明,风云感会。切须稳上平戎计。” 清 孙枝蔚 《记梦》诗:“开筵为赏平戎策,下马先成露布文。”
“平戎”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平戎”由“平”(平定)和“戎”(古代对西北部族的泛称,后泛指外族或战乱)组成,字面意义为平定外族战乱。具体有两层内涵:
现代汉语中,“平戎”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形容解决重大冲突或恢复秩序,如“平戎之策”可比喻应对危机的方法。
“平戎”兼具“和解”与“征伐”双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是通过策略或武力实现外族关系的稳定,反映了古代中国处理民族矛盾的典型方式。
平戎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平定战争或战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平”表示平静、安定,而“戎”指的是战争、军队。
拆分成部首后,“平”字的部首是“干”,而“戎”字的部首是“戈”。整个词语共有7个笔画。
《平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终风》中的一首诗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戎车既平,踰时斯世。”这个词也有出现在《楚辞》中。在繁体字中,平戎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平戎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戎字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
1. 为了实现国内的平戎之策,我们需要强大的军队。
2. 这位将军因为成功平戎而受到了皇帝的表彰。
和平、平定、战争、战斗。
平定、平息、解决。
挑衅、战争、冲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