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分茅赐土的意思、分茅赐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分茅赐土的解释

亦作“ 分茅锡土 ”。分茅列土。 清 李渔 《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锡土也非吾吝。” 清 李渔 《玉搔头·夺锦楼》第五回:“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分茅赐土(fēn máo cì tǔ)是源自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的一个成语,字面指帝王将茅草包裹的土壤赐予诸侯,象征授予封地和爵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层:


一、本义与仪式渊源

  1. 分茅仪式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取五色土(青、红、白、黑、黄)筑坛,按方位用白茅包裹对应颜色的土授予诸侯,象征授予封地统治权。如《尚书·禹贡》载“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释:“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

    来源:《尚书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茅的象征

    白茅在古代祭祀中代表洁净与神圣。《周易·泰卦》有“包荒,用冯河……以茅”之句,郑玄注:“茅,洁物也。”以茅包土授封,凸显仪式的庄重性。

    来源:《周易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周代分封制实践

    周天子通过“裂土分茅”确立诸侯疆域,如封周公于鲁、姜尚于齐。《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功臣谋士……各以次受封”,结合《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可见分茅与军事、行政权同步授予。

    来源:《史记》(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2. 汉代至明清的演变

    汉代分封同姓王仍沿用茅土之仪,《后汉书·光武帝纪》记建武二年“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至明清时期,“分茅胙土”转为对功勋的虚封象征,如明代藩王仅享禄米而无实土。

    来源:《明史·诸王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引申义与文学化用

  1. 权力授予的隐喻

    引申指帝王授予权位或领地,如《文选·潘岳〈西征赋〉》“分茅锡瑞”李善注:“分茅,裂土而封也。”后泛喻重大封赏。

    来源:《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2. 诗词中的意象升华

    杜甫《奉送郭中丞》“分茅当大镇”以分茅喻节度使职权;陆游《书愤》“裂土分茅谁与同”则借古制抒壮志难酬之憾。

    来源:《杜诗详注》《剑南诗稿校注》(中华书局全本)。


现代使用场景

该成语今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修辞,强调封赏的隆重性,如:“朱元璋分茅赐土,犒赏开国功臣。”其文化内涵承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记忆。

网络扩展解释

“分茅赐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ēn máo cì tǔ,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君主分封诸侯时,用白茅包裹泥土授予受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后泛指分封爵位与领地,是封建制度中君主对功臣或宗室的赏赐方式()。

来源与典故

  1. 分茅:源自周代分封诸侯的仪式,以白茅包裹特定颜色的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代表封地的方位和权力。
  2. 赐土: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确立其统治权,如清代李渔《夺锦楼》中“分茅赐土”用于形容封赏的隆重()。

使用场景

示例引用

“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
——清·李渔《夺锦楼》()

补充说明

此成语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体现了权力分配与礼仪文化的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暗娼暴亡避躲蔽圉博爱舶来侧击彻旦笞挞蠢话调阅娥魄放亡费才风雨漂摇焚香膜拜凫浴好女儿花鹤头板轰赶黄繶恢廓大度甲舘交通壕嘉贞襟抱金鳞襟制积识坑冶跨历旷怀狂水禄邑缕説马嬭子驽驾盘跌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普徧软铺铺乳儿三论十八事十款算账宿水飡风陶迳痛谈退听温香五方幢武考香猫相求祥云瑞气闲言长语效戾遐望下寨